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视觉文化教育定位为一种新式人文教育,采取后现代的视角或方式做了一定探讨。文章既是教育本身也是教育研究,既是教育也是自我教育,贯彻了一种彻底的实用主义原则。由于学校教育无法改造的惰性,紧迫的视觉文化教育势必需要新的形式,故而这一研究对公民教育和精神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文章中,视觉文化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或者意义教育。教育的对象在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与一般公民之间滑动,同时作者本人也在进行着教育学的学生、普通教师、教师的教师等不同角色的变换。研究的目的首先是解惑,一个自我理解和帮助他人澄清的过程。其次是探讨视觉文化教育本身形式的人文化:教育学不仅是是体制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归根结底是如何办教育),而且是个人教育学(教育人和自我教育的学问),不仅是社会学科,同时也可以是人文学科。在文章第一部分,先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了视觉文化的内涵,将视觉文化时代放入整个时代背景中来考察,增加研究的现实感;然后对视觉文化造成的日常情绪和视觉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做了讨论,揭示视觉生活的状况。在第二部分视觉文化教育被放入整个私人生活场景中,文章从媒介、消费、情爱三个主要方面讨论了视觉文化与人的精神成长。这其中体现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个人化的后现代教育观:教育作为一种休闲教育体现出技艺的自由,每个人在自我教育中教育他人,反思教育之道。这一切事实上是后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的迫不得已,然而它和传统的教育的完美理想又不相背离。在这些基于现实的讨论中,后现代文化研究理论的种种观点亦有体现,但是辅助性的。相对于第二部分的直接教育(展示“教育的内容”),第三部分部分地摆脱了一对一的个体教育,结合体制去讲如何“实施”这种教育(分析“教育的形式”)。通过以视觉文化教育为载体,文章试图表明,在教育中一种体制软化的做法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它可以通过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发扬,对全球化教育思潮的批判发展来达成。文章对教师教育和公益教育反身性的研究,同样揭示了日常生活高度审美化的今天,受教育者对教育形式自身悖论的敏感。他们希望教育能够表现得更多的一致性,各种教育能够得到很好的统合,尽可能地发挥出效力。这最终和社会体制中的人的发展是互相推动的。文章在很多方面采取一种逆行思维和发散思维,逆行是后现代的反对主流范式的方法,发散是后现代整体有机论的体现。视觉文化教育和其他人文教育密不可分,文章多处采用中国哲学的负的方法,通过返向更为高位的问题来思索低位的视觉文化教育,这些地方并无脱离题目之嫌。全文置于美学背景下,意图呈现出某种教育美学。期望文章能为关心视觉文化教育的人提供一些观念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