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气候下隧道洞口段围岩(衬砌)热湿应力分析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mscsp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域辽阔,气象与气候的南北差异性大,出现了典型的高寒干旱、高温高湿气象与气候区域,如广东、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全年积温较高,湿度较大,这些地区拥有全国近50%的铁路、公路隧道,隧道洞口段长期处于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围岩和衬砌加速劣化,容易形成慢性病害。针对问题,本文开展了岩石热湿力学理论探索,进行热、湿单因素和共同作用的岩石热湿应力求解及公式推导,并开展了高温-高湿引起裂隙扩展分析,并结合广深港高铁隧道为例进行现场数值分析,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气候的温度场和湿度场及岩石热传导方程,计算了气候温度影响下围岩内三维温度场的分布情况;研究了围岩内温度随着气候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温度作用下,湿度的扩散规律,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扩散范围增大。2.由弹性力学推导分析了考虑温度效应的围岩体的热弹性本构方程,采用热应力强度因子,计算了裂隙尖端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考虑到岩体内裂隙的的随机分布,通过坐标系变换技术计算了任意方向裂隙尖端的应力和位移。针对隧道洞口及环境气候条件,基于热源等效半径概念,有效的分析了气候温度对围岩内增温区的影响,发现热应力作用时岩石裂隙的分布方向对其尖端应力场的影响较大,当裂隙延展方向与隧道纵向夹角在45。内时,尖端应力最大,此时裂纹有沿着尖端应变能最小的方向扩展的趋势,且裂纹尖端塑性区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扩大。3.结合温度场和湿度场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岩体内考虑温度影响的湿度扩散规律,在岩石的弹塑性本构理论基础上,分别推导了气候温度-湿度作用下各因素引起岩体的应变,由增量理论推到了温度-湿度-应力相耦合的增量型单一裂隙岩石热-湿应力本构方程。根据某工地的实测参数,计算了不同方向裂隙的热湿应力,对比理论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总结温度、湿度场作用下不同方向裂隙尖端的应力场变化规律。4.基于气候高温、高湿场下单裂隙的热湿应力分析,分析计算了气候温度-湿度场下双裂隙之间相互影响的应力场。结合算例发现了双裂隙在温度、湿度下的相互影响下的应力变化规律。5.隧道洞口段受环境高温-高湿影响最为显著,建立了隧道洞口段软弱围岩的热湿应力分析模型,对该模型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了温度场或温度-湿度场作用下,模型当中无裂隙、单一裂隙、两条平行裂隙(近距离和远距离)、两条交叉裂隙(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应力场和位移场;以裂纹尖端弹塑性边界线可以确定双条平行裂纹的应力影响范围:并计算分析了单一裂隙在温度场或温度-湿度场作用下35年的应力状态及变形。6.针对高温、高湿环境下隧道衬砌的开裂现象,进行了初步现场治理试验。在施工现场按照3种不同的配比(钢纤维:玻璃纤维分别为1:5、5:1、3:3)拌制混凝土,并分为施工现场喷射和试验试块两种情况进行试验;以气候变化规律为基础,对纤维混凝土和素混凝土进行非正常条件养护(高温、高湿),测量施工现场和试块试验的数据,监测发现混合纤维对控制高温-高湿引起的混凝土劣化有一定的效果。
其他文献
我国通道型高速公路多为双向六车道及以上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其运行方式较为灵活,可在左侧车道限制货车通行。这种运行方式在降低客货车混合程度的同时,导致货车集中在右侧车
医疗资源不合理配置导致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严重失衡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决定了信息技术和现代医学必然融合的趋势,所以智慧医疗应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