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辅助化疗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状况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明确新辅助化疗前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等免疫组织化疗指标改变、癌灶血流及钙化情况与病理缓解状况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例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NAC前后病理检查结果,通过电话随访患者NAC后副作用、后续治疗、复发转移和生存状况。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肿瘤血流特点、NAC方案、NAC副作用、肿瘤Luminal分型与NAC后病理缓解状况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年龄、NAC方案、手术方式、术后治疗、肿瘤病理学特点、MP分级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等于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SF)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72例NAC乳腺癌患者中,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中可查得术前双侧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MP分级,肿瘤区域查见血流的50例中2例患者病理大部分缓解(MP4-5级)(4%),肿瘤区域未查见血流的33例中7例病理大部分缓解(21.21%),肿瘤区域无血流患者较有血流的患者NAC疗效较好(21.21%vs4%,P=0.026)。以pCR为观察指标时,肿瘤区域血流与患者NAC后pCR率呈负相关(P=0.029)。以蒽环类药物(A)和多西他赛(T)为主的化疗方案(包括TEC和ET)的pCR率为9.64%(8/83),使用以蒽环类药物(A)和环磷酰胺(C)为主的化疗方案(包括CEF、EC和CTF)的pCR率为0%(0/56),AT为主的NAC方案明显优于以AC为主的方案(9.64%vs0%,P=0.021),但以MP分级为疗效观察指标时,使用AT为主的NAC方案和以AC为主的方案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89)。Luminal分型中三阴性乳腺癌的pCR率和病理大部分缓解率(MP4-5)均显著高于其它类型乳腺癌(P=0.011和0.028)。白细胞降低明显使用rhG-CSF的62例患者中获得pCR的占9.7%(6/62),53例未使用rhG-CSF的患者中获得pCR者占5.7%(3/53)。虽然使用rhG-CSF患者的pCR率高于未使用者,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03)。经电话随访了13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2.1月(2.5个月至5.75年),至随访结束共9例患者死亡,7例患者术后发现乳腺癌复发或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数(P=0.024)显著影响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结论:肿瘤区域无血流患者NAC后更易获得病理缓解和pCR;蒽环类药物(A)和多西他赛(T)为主的NAC方案疗效优于蒽环类药物(A)和环磷酰胺(C)为主的NAC方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更易从NAC中获益;NAC方案与乳腺癌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与患者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