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诗词被认为是一种艺术。 近年来,随着许渊冲等大师译作的陆续出版,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大都有了外文译本。但词作为一种浓缩的精华艺术,往往在翻译过程中带给译者巨大的挑战。在已有的词作译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同部作品,不同的译者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同的译者采纳了自己特有的翻译策略,因此各个译本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侧重点各有差别。这种差别可以用译者主体性理论加以解释。 译者主体性,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外翻译学者所忽略,甚至可以说是有意的忽略。传统译论强调对原作的忠实,译者往往尽最大努力在各个方面向原作靠拢,因此有意识地避免将自己的主体意识加入其中,殊不知,不论是在翻译中还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体的主体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的地位渐渐彰显出来。现代阐释学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将结合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从其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出发,并以李煜词的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来研究译者主体性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发挥的作用,以期解释不同译者对原文本解释过程中显现的差异,并探讨译者如何将自身主体性发挥到最优,即如何调节译者及其他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创作出更多具有生命力的翻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