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与元史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71,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亦或是出于商业又或是其他目的,而此行之后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无论这本传奇之作被叫做《东方见闻录》又或是《马可·波罗游记》,此书一经面世,即成为了中世纪的畅销书籍;甚至哥伦布在他第三次前往“印度”的旅程中,就一直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并且一丝不苟的做了评注。我们庆幸的是当时的欧洲虽然都用拉丁文记载文献,但马可·波罗却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天才,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当时的世界通用语言:法语;同时他也选中了他的狱友鲁思梯谦作为执笔,在骑士风格的写作文笔的配合下,使得《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了一部特别的创新之作。但是那些将马可·波罗神化了的后辈们在日后将这部著作尽可能的丰富并且完美化了,但完美之后的结果却是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因此,本文着眼于马可·波罗其人是否来到过中国和《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而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而此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他在中国生活的17年中所见所闻的史实进行了介绍。分别从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货币、音乐、医药以及城市与交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引用《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各个方面的记载,还原当时的元代景象,更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本文的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学者对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的最早介绍与研究。凭借我国学者在研究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的过程中所发现的史实,更深入的论证马可·波罗本人来到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的介绍的真实性。本文在第三部分结合元史研究中对《马可·波罗游记》中相关内容的借鉴,以及《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元代的史料记载,强调了各种史料所论证的马可·波罗本人的确来到过中国的事实,《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关于元代中国的各类记载的真实性。既承认《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元代各方面的介绍并不全面,其中不乏对一些重要的史实的漏写与夸张,同时也对最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和长城等中国特有的事物没有出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进行了分析。以史实论证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没有出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各种原因。正如《马可·波罗游记》的序言所说,这本书是送给那些渴望了解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习俗的人士。《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使他们了解了中国,游记中记载了亚洲很多国家的情况,而此中的重中之重又是对中国的介绍。游记记载了中国的地方之大,物产之富,人口之多。马可·波罗当年的所作所为和所见所闻为当今世界留下了什么?我们追随他的足迹,重温昔日漫长的旅程,最后到达中国。然而,我们不会像他那样乘坐双桅船航海,徒步穿越荒漠和帕米尔高原,也不会忍受饥渴的折磨。但是,在他经历过的那些磨难中,所有最重要或是最具代表性的环节,我们绝不能错过。这是一次盘桓于往昔与今世之间的往返行程,蕴含着无数令人惊奇之事。他的伟大之处,不是在于他来自哪里,而是在于他去向何方。马可·波罗在讲述中国的所见所闻时给欧洲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讲述给欧洲人当时的中国人用一种黑色的石头作为燃料日常使用,这是当时的欧洲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就是这种总是让人震惊的叙述中,又存在着一些与史实不符的记载。本文中也通过一些例证力求更加深入的了解史实,还原游记中所记载一些事件的本来而目,并对错误的记载进行指出和证明。
其他文献
回顾中国宪政实践的艰难历程,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当不无助益。   中国的宪政实践,肇于消末,始于预备立宪。预备立宪创造了中国政治改革的众多第一,加快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鲍罗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派往中国的最高政治顾问。在到达中国后,鲍罗廷对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并不满意,认为党内“右派”分子和老党员人多势众,采取了“分裂国民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其传世名作《史通》中,首次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脉络,并阐述了他的史学理论思想。因此《史通》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对史学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