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绝大对数地区营造的人工林均以用材林模式为主,为了保证造林初期的成活,初植密度普遍较大。当今社会人们对自然与环境的呼声和认知程度迅速提高,对森林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木材上,而是同时强调其生态作用和综合效益。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理论认识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求,生态公益林的概念应运而生。目前全国生态公益林的划分已完成,但生产上出现了种种困惑,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科学地经营生态公益林。长期以来,在林业生产实践中调节林分结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林分进行抚育,而我国人工林抚育的研究多局限于人工用材林。抚育效果的衡量多以胸径、树高、材积和材种规格来反映。对以防护、风景观赏为主要经营目的的生态公益林的抚育研究较少。为了探讨北京市生态公益林抚育理论、技术与抚育效果,本研究以生物量为数量指标来揭示抚育效果外,特别从抚育林分的光合生理生态、土壤水分、理化特性、森林小环境变化等与生态防护效能密切相关的指标入手,对林分抚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公益林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以北京山区具有主要代表性的油松、侧柏公益林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立地条件设置了4种林分类型(低山阳坡薄土侧柏林、低山阳坡厚土侧柏林、低山阴坡厚土侧柏林、低山阴坡厚土油松林)的固定标准地,共设置了4种不同抚育强度:对照、弱度(<30%=中度(30%~45%)、强度(>45%),对侧柏林采用综合抚育法,油松林采用下层疏伐法,从林地土壤、林地小气候和林木生长三个方面对林分抚育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抚育后各样地在土壤贮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等指标上都明显增大。油松抚育强度最大的样地的土壤贮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与抚育前相比分别增加了87.7%、40.0%、12.0%。侧柏抚育强度最大样地的土壤贮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与抚育前相比分别增加了100.6%、12.6%、4.0%。这些指标的变化与抚育强度相关。抚育强度增大,上述各指标值也随之增加。但是侧柏林没有这一特点。2.抚育能够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并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抚育能够提高各样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范围。油松样地的全有效水范围提高了0.2%~0.7%。易有效水范围提高了0.2%~2.4%。侧柏样地的全有效水范围提高了2%~13.4%。易有效水范围提高了1.4%~8.5%。3.抚育样地间随抚育强度的增加供水性有增加的趋势。油松林分类型各样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