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棕榈油酸是一种反刍动物代表性反式脂肪酸,它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脂肪和乳制品当中,在人体内不能重头合成,但可以由反异油酸内源性生成。对于反棕榈油酸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流行病学报道反式棕榈油酸具有降低血脂的功能,还有报道反棕榈油酸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成反比。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反棕榈油酸是否会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作用,这些现在都不清楚。只通过流行病学分析还不能确定其作用好坏。因此,通过具体实验研究反棕榈油酸与脂质的关系很有研究意义。本实验以肝细胞LO2细胞为实验对象,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反棕榈油酸进行作用,研究它对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反棕榈油酸对油酸作用引起的高脂LO2细胞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并观察它对细胞脂质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另外使用脂质组学技术研究反棕榈油酸对高脂LO2细胞脂质组的影响,找到差异脂质;通过对AMPK通路上相关脂质代谢蛋白测定进一步阐明了反棕榈油酸作用脂质的机理。本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内脂肪酸组成、脂质含量变化以及细胞氧化情况来反应反棕榈油酸对脂质代谢的作用。结果表明,反棕榈油酸浓度在100μM以下无显著毒性。100μM的9t16:1作用肝细胞后饱和脂肪酸降低了34.89%,单不饱和脂肪酸升高了16.44%,多不饱和脂肪酸升高了30.50%;9t16:1在肝细胞内部分生物转化为11t18:1和CLA,其转化率分别为17.50%和16.42%;9t16:1显著降低脂肪变性肝细胞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降低率分别为61.76%和37.80%;此外9t16:1显著升高肝细胞MDA水平(升高率为45.36%)和降低SOD活性(降低74.42%)。2、通过提取细胞内总脂质并用高效液质对总脂质进行分离鉴定,然后比较组间差异得到油酸组与对照组,油酸、反棕榈油酸混合组与油酸组的脂质代谢产物有显著差异,通过PCA总得分图和偏最小二乘法PLS-DA进行多远统计分析发现加入油酸和反棕榈油酸后作用效果显著。根据离子峰强度筛选出差异代谢脂质,两组总共筛选出100种有显著性差异脂质,其中甘油磷脂占多数。通过火山图和层次聚类分析可以清楚看出上调或下调脂质。例如与对照组相比,OA组中上调的脂质有二元醇磷脂酰乙醇胺、1,2-二醇基-sn-甘油-3-磷酸-N,N-二甲基乙醇胺、1,2-二醇基-sn-甘油-3-磷酸-l-丝氨酸、1,2-二醇基-sn-甘油等,而OA组中下调的脂质有神经酰胺(d18:1/16:0)、1-(1Z六烯基)-2-(4Z,7Z,10Z,13Z,16Z,19Z二十二碳六烯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1-棕榈酰-2-棕榈酰-sn-甘油、1-硬脂酰-2-棕榈酰-sn-甘油等。与油酸组比,反棕榈油酸与油酸混合组中上调的脂质有1-十六酰-2-(9Z,12Z十八二烯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2R)-3-[(2-氨基乙氧基)(羟基)磷酸]氧基-2-[(9Z)-9-六癸氧基]丙基(9Z)-9-六癸酸盐、(19R)-25-氨基-22-羟基-22-氧代-16-氧代-17,21,23-三氧杂-22λ~5~-磷五碳-19-基(9Z,12Z,15Z)-9,12,15-十八碳三酸酯、1-棕榈酰-2-油酰-sn-甘油-3-磷酸乙醇胺等,而下调的脂质有1-硬脂酰-2-油酰-sn-甘油-3-磷酸乙醇胺、正十六烷酰亚胺、1,2-二棕榈酰-sn-甘油-3-磷酸乙醇胺、(2R)-3-[(2-氨基乙氧基)(羟基)磷酸]氧基-2-(十四酰氧基)棕榈酸丙酯等。并且将差异脂质通过KEGG网站进行分析得出了可能的相关代谢通路AMPK信号通路。3、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反棕榈油酸对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棕榈油酸会引起AMPKα表达升高,从而激活AMPKα下游各种与脂质代谢有关蛋白。其中,脂质合成相关蛋白ACC、FAS活性受到抑制,而PGC1、CPT1A和PPARα活性增加。说明反棕榈油酸可激活高脂LO2细胞内AMPK通路,进行脂质代谢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