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
(1)建立江苏省貌美女性人群的下颌骨测量关键指标数据库;
(2)以关键指标作指导,在自主开发的软件支持下仿真模拟下颌骨塑型手术,拟定手术方案和截骨量,从而指导完成下颌骨个性化的塑型手术,评估关键指标的实用性和模拟截骨的意义;
(3)射频咬肌消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方法:
(1)江苏省貌美女性人群下颌骨测量关键指标数据库的建立。由艺术家,整形医生组成的专家组评选出13名貌美的江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头颅CT扫描,三维重建,在自主开发(东南大学生物医学系)的软件上完成该组人群的下颌骨形态的测量,指标包括下颌骨的相关值(绝对值,相对值和角度)。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仿真模拟手术和临床应用研究。选出23名诊断为下颌角肥大的下面部宽大求美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完成下颌骨关键指标的测量,在貌美女性关键指标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手术,拟定出每个个体的下颌骨塑型手术的方法(截骨部位和截骨量),以此为指导完成手术。手术方法采用常规口内切口。术后3个月再次完成下颌骨的测量,并将手术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再次由专家组评估术后容貌效果;
(3)射频消融咬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
实验研究:10只实验兔被分为随机分为3组,第1组(2只):射频能量与组织毁损的关系研究。第2组(2只):肌组织修复的组织学研究。分别于术后的1周、3周、3个月、6个月进行组织学检查。第3组(6只):术前、术后6个月行三维CT测量咬肌的体积。
临床应用研究:本组32例(女性26例,男性6例),2005年10月-2009年3月间于江苏省中医院收治。所有患者均诊断为下面部宽大畸形伴不同程度的咬肌肥大。除3例单侧外其他均进行双侧咬肌的射频消融术。采用的仪器为美国产的Ellman射频仪。其中12例采用B超进行术前、术后咬肌厚度的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大咬合力的测量。
3.结果:
(1)根据每组数据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得出:下颌角间距/颧弓间距,下颌升支/下颌体,下颌角角度,下颌角区外翻角,下颌平面角,下颌体下缘角,颏突度,中下面高比相对具有较小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亦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定为江苏省美貌人群下颌骨的关键测量指标。
(2)下颌骨的塑形手术未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前后下颌骨的关键指标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评委完成研究对象的评估。结果20名患者满意,2名基本满意,1名不满意;
(3)兔咬肌消融的大体观察:能量较小的组可更快的触到皮肤温度的增加,取下肌肉标本肉眼下可见:肌肉组织损毁、脱水。其周围组织向该点塌陷。病理检测表明:这种变化随着能量的衰减而减弱。但是相同时间内能量高的组并没有明显的过大范围的组织破坏。肌肉组织的修复过程:射频电流作用后,在病理组织学检测上出现坏死区、损伤区和炎性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损伤区出现坏死,大部分于第7天出现最大的坏死区;3个月出现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仍见毁损的肌纤维尚未完全吸收,6个月后胶原沉积明显减少。
临床应用研究: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2例效果不明显,3个月后再次治疗后效果良好;1例术后1个月时咬肌治疗部位出现硬块,张口轻度受限,考虑血肿所致,术后3个月改善,不影响效果;1例左侧术后第3天发现口腔粘膜手术穿刺口处有液体渗出,及时给予引流抽出积液后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观察,效果满意。未见面部神经及腮腺导管损伤。术后没有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病例。术后3-6个月时最大咬合力恢复正常。B超咬肌厚度测量表明术后咬肌缩小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对象自我感觉及医生评价均表明下面部轮廓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4.结论:
貌美人群的下颌骨测量的关键指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共性;通过关键指标完成的下颌骨塑型手术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关键指标对手术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避免了既往下颌骨手术截骨方式和截骨量的盲目性;射频缩小咬肌具有手术直接切除咬肌和A型肉毒素注射缩小咬肌两种方法的一些优点,被消融肌肉组织最终被纤维组织替代,作用持久而创伤较小,是一种较理想的辅助下面部轮廓塑型的可选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