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对荨麻疹大鼠模型致敏部位皮肤蓝斑直径、伊文斯蓝渗出量等模拟症状的改善情况,探究针刺对荨麻疹的疗效作用;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对荨麻疹大鼠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释放的组胺、IL-4、IL-13、TNF-α等炎症介质表达影响,分析针刺通过IgE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对免疫-炎症反应通路的调控作用;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对荨麻疹大鼠p38MAPK、PI3K/PDK1/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研究针刺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改善荨麻疹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荨麻疹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35只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随机选取3只,采用鸡卵白蛋白与免疫佐剂(卡介苗)联合注射法制备同种异体大鼠抗卵白蛋白血清,稀释后-20℃冻藏备用。剩余32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8):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电针组采用电针双侧血海穴、曲池穴,电针参数为电流1mA、疏密波、频率2Hz,留针20min;西药组采用氯雷他定稀释液(1mg/kg)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mg/kg)灌胃。每组给予相应干预方式,每日1次,连续7天。在干预治疗的第5天,剪取各组大鼠背部3×3cm大小的区域毛发,选择距离脊柱两侧1.5cm的6个等距点位,并在每个位点皮内注射抗卵白蛋白血清稀释液0.1ml,使大鼠获得抗体。各组大鼠取材前30min,采用尾静脉注射鸡卵白蛋白与伊文斯蓝染料的混合液(1ml/100g),以建立荨麻疹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直尺测量背部致敏部位皮肤风团直径,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量皮肤组织伊文斯蓝染料渗出量,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形态及数目,HE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下组织IgE、组胺以及皮肤组织p38MAPK、PI3K、PDK1、AKT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38MAPK、PI3K、PDK1、AKT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13、TNF-α表达水平。结 果:论文一:针刺对荨麻疹大鼠模型防治作用的研究1大鼠一般状态变化情况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期间,精神状态良好,反应灵敏,行为活跃,皮毛光泽,进食、饮水良好,二便正常。荨麻疹模型建立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皮内注射血清、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与鸡卵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后,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蓝斑和小型实性丘疹,并出现不同程度搔抓皮损处,舔舐足底,相互挤蹭,以模型组最为明显,针刺组和西药组表现稍轻。2大鼠背部皮肤蓝斑直径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未出现明显蓝斑直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出现显著致敏蓝斑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蓝斑直径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背部去毛区域致敏蓝斑直径有所减少,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背部皮肤组织伊文斯蓝染料渗出量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未见明显伊文斯蓝渗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有所减少,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背部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细胞结构清晰、排列规整,皮肤真皮层细胞间隙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细胞间隙显著肿胀、细胞结构层次显著紊乱,皮肤真皮层细胞间隙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细胞间隙水肿、细胞结构层次、组织间隙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均明显减轻。论文二:针刺对荨麻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皮下组织IgE、组胺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1各组大鼠背部皮下组织IgE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背部皮下组织,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下组织IgE表达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IgE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IgE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IgE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血清IL-4、IL-13的表达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血清IL-4、IL-13表达水平较少;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大鼠血清IL-4、IL-13表达水平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血清IL-4、IL-1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对于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血清IL-4、I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变化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形态稳定,较少见脱颗粒现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背部皮下组织组胺的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背部皮下组织,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下组织组胺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组胺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组胺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组胺表达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大鼠血清TNF-α的表达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水平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论文三:针刺对荨麻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的影响研究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38MAPK、PI3K/PDK1/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1.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I3K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DK1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AKT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38MAPK、PI3K/PDK1/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 法)2.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I3K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PI3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DK1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AKT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电针预处理血海、曲池穴可以明显缩小荨麻疹大鼠模型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蓝斑直径,降低背部致敏部位皮肤伊文斯蓝渗出量,改变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对荨麻疹大鼠模型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2.电针预处理血海、曲池穴可以明显降低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下调背部去毛区域皮下组织IgE以及组胺表达,降低血清IL-4、IL-13、TNF-α表达量,从而调控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IL-4、IL-13、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3.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可以明显降低p38MAPK、PI3K、PDK1、AKT表达水平,表明针刺通过调控p38MAPK、PI3K/PDK1/AKT信号通路,实现了对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对组胺IL-4、IL-13、TNF-α等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荨麻疹。4.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说明了基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免疫-炎症反应与荨麻疹病位在“脾-营卫”的科学联系,针刺以精而少的穴组,调控了 IgE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以荨麻疹为代表的免疫-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针刺调节关键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发挥抗过敏作用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并验证了本实验假说的科学性,同时,扩大了中医“脾-营卫”思想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