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营卫”思想的电针调控p38MAPK、PI3K通路抗荨麻疹的机制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ffg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对荨麻疹大鼠模型致敏部位皮肤蓝斑直径、伊文斯蓝渗出量等模拟症状的改善情况,探究针刺对荨麻疹的疗效作用;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对荨麻疹大鼠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释放的组胺、IL-4、IL-13、TNF-α等炎症介质表达影响,分析针刺通过IgE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对免疫-炎症反应通路的调控作用;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对荨麻疹大鼠p38MAPK、PI3K/PDK1/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研究针刺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改善荨麻疹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荨麻疹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35只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随机选取3只,采用鸡卵白蛋白与免疫佐剂(卡介苗)联合注射法制备同种异体大鼠抗卵白蛋白血清,稀释后-20℃冻藏备用。剩余32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8):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电针组采用电针双侧血海穴、曲池穴,电针参数为电流1mA、疏密波、频率2Hz,留针20min;西药组采用氯雷他定稀释液(1mg/kg)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mg/kg)灌胃。每组给予相应干预方式,每日1次,连续7天。在干预治疗的第5天,剪取各组大鼠背部3×3cm大小的区域毛发,选择距离脊柱两侧1.5cm的6个等距点位,并在每个位点皮内注射抗卵白蛋白血清稀释液0.1ml,使大鼠获得抗体。各组大鼠取材前30min,采用尾静脉注射鸡卵白蛋白与伊文斯蓝染料的混合液(1ml/100g),以建立荨麻疹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直尺测量背部致敏部位皮肤风团直径,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量皮肤组织伊文斯蓝染料渗出量,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形态及数目,HE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下组织IgE、组胺以及皮肤组织p38MAPK、PI3K、PDK1、AKT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38MAPK、PI3K、PDK1、AKT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13、TNF-α表达水平。结 果:论文一:针刺对荨麻疹大鼠模型防治作用的研究1大鼠一般状态变化情况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期间,精神状态良好,反应灵敏,行为活跃,皮毛光泽,进食、饮水良好,二便正常。荨麻疹模型建立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皮内注射血清、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与鸡卵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后,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蓝斑和小型实性丘疹,并出现不同程度搔抓皮损处,舔舐足底,相互挤蹭,以模型组最为明显,针刺组和西药组表现稍轻。2大鼠背部皮肤蓝斑直径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未出现明显蓝斑直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出现显著致敏蓝斑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蓝斑直径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背部去毛区域致敏蓝斑直径有所减少,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背部皮肤组织伊文斯蓝染料渗出量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未见明显伊文斯蓝渗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有所减少,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背部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细胞结构清晰、排列规整,皮肤真皮层细胞间隙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细胞间隙显著肿胀、细胞结构层次显著紊乱,皮肤真皮层细胞间隙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细胞间隙水肿、细胞结构层次、组织间隙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均明显减轻。论文二:针刺对荨麻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皮下组织IgE、组胺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1各组大鼠背部皮下组织IgE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背部皮下组织,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下组织IgE表达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IgE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IgE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IgE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血清IL-4、IL-13的表达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血清IL-4、IL-13表达水平较少;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大鼠血清IL-4、IL-13表达水平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血清IL-4、IL-1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对于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血清IL-4、I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变化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形态稳定,较少见脱颗粒现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背部皮下组织组胺的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背部皮下组织,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下组织组胺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组胺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组胺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下组织组胺表达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大鼠血清TNF-α的表达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结果发现:空白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水平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血清TNF-α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论文三:针刺对荨麻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的影响研究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38MAPK、PI3K/PDK1/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1.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I3K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DK1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AKT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38MAPK、PI3K/PDK1/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 法)2.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38MAPK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I3K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PI3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I3K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PDK1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PDK1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AKT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空白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去毛区域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AKT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电针预处理血海、曲池穴可以明显缩小荨麻疹大鼠模型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蓝斑直径,降低背部致敏部位皮肤伊文斯蓝渗出量,改变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对荨麻疹大鼠模型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2.电针预处理血海、曲池穴可以明显降低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下调背部去毛区域皮下组织IgE以及组胺表达,降低血清IL-4、IL-13、TNF-α表达量,从而调控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IL-4、IL-13、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3.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可以明显降低p38MAPK、PI3K、PDK1、AKT表达水平,表明针刺通过调控p38MAPK、PI3K/PDK1/AKT信号通路,实现了对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对组胺IL-4、IL-13、TNF-α等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荨麻疹。4.电针预处理血海穴、曲池穴,说明了基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免疫-炎症反应与荨麻疹病位在“脾-营卫”的科学联系,针刺以精而少的穴组,调控了 IgE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以荨麻疹为代表的免疫-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针刺调节关键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发挥抗过敏作用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并验证了本实验假说的科学性,同时,扩大了中医“脾-营卫”思想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齿鲸生物声呐探测识别水下目标的卓越性能是相同配置人工声呐难以企及的。研究学习齿鲸生物声呐从中得到启发并借鉴到人工声呐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已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齿鲸生物声呐探测识别水下目标的机理仍尚未完全清楚。论文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对齿鲸生物声呐探测识别水下目标物理机理的认知。加深对齿鲸探测识别水下目标物理机理的认识能为人工声探测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新参考。首先,基于瞬态声场研究齿鲸生物声呐探测识别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关键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铸魂育人的成效,提炼高校党建思政的有效经验。
“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高校输送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门类,有关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艺术问题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艺术研究领域较为薄弱的范畴。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推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的理论建设与发展,从民族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与技巧分析入手,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活动中不同的演唱技巧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和效果,并从艺术表达的形式、手段、技巧出发,就民族声乐演唱活动中技巧的应用与情感表达之间的相互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资源稀缺已成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全面预算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但是还有很多国有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存在短视效应,没有与战略相结合。基于此,本文将战略思想引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实现预算和战略的融合。从战略角度完善
<正>当前,在我国农资行业中,微生物肥料方兴未艾。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肥料应用情况,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就微生物肥料的功能及应用等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于广武。改土培肥,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在我国,微生物在肥料方面的应用,主要有农用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三大类型。于广武介绍,
期刊
目的 探讨后鞘后入路,经脐缘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hernia repair,SIL-TEP)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4家医院施行的后鞘后入路SIL-TE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卡罗莱纳舒适量表、数值评定量
在B/S架构下,为解决工业控制系统服务器的集群化设计需求,介绍了一种基于WebSocket、Nginx、RabitMQ的负载均衡方案。前端软件与后端任一服务实例建立WebSocket长连接,该服务实例接收到请求后,通过RabbitMQ与集群中各服务实例交互,将请求派送到具体的服务实例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至前端软件。该设计方案可满足前后端以WebSocket为长连接的情况下,后端服务的集群化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的传统采煤方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基于中国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煤炭行业也正掀起由传统机械采煤向智能化采煤转变的新浪潮。实现智能化采煤的前提是需要对所采煤层空间状态精确控制,需要精准探测煤层顶底煤岩界面,控制采煤机进行精确采煤。目前常见的煤岩识别技术主要包括超声波、瞬变电磁、雷达脉冲等物探手段,但探测精度大都达不到智能
本文试着挑选最具时代代表性的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明传奇《烂柯山》、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为范例从朱妻形象成因、各版本故事朱妻形象分析、从各版本朱妻形象分析女性观演变、当今主流女性观对朱妻形象之思考等四方面看朱买臣妻子的形象流变谈女性观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