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成为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对戏剧对白进行的语用与话语研究催生了戏剧文体学。在现代戏剧文体分析中,舞台指令与对话间相互作用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在戏剧翻译研究中还鲜有相关论述。舞台指令包括:开场前和收尾时对于戏剧故事发生的“一般世界情况”和“具体的时空环境”的描述;剧情发展过程中对于人物的上下场、特定动作和心理感受等的描述。李华东(2007)就戏剧文体学的发展进行历时对比,最终发现,将对话与舞台指令作为戏剧文体分析对象的语用文体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与客观的理论。因此,本研究基于李华东构建的语用文体分析框架,对戏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指令的翻译进行具体的语用文体研究。
戏剧语用文体理论以语用学为视角,话语分析为技巧,对白与舞台指令作为戏剧文本中的分析对象,将隐含意义推理作为中心任务,揭示体现戏剧文本美学价值的语言风格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本研究以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及其英若诚和姚克两个中译本作为语料,从理论、实证两个层面对舞台指令与对白间互动作用进行分析论证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实现戏剧文体分析的最终目的。
首先,本研究基于《推销员之死》中各角色的舞台指令、对话数量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舞台指令在该剧文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参照舞台指令数量的分布,将威利和林达夫妇及其好朋友查理这三个重要角色作为后文性格分析的主要对象。舞台指令类型、舞台描述与演出指令分布显示,在该剧中动作、情感等所占比例较大,对于人物性格研究具有重要美学价值。
其次,本研究从全剧对白入手,通过呼语、话轮分布、打断,分析三个重要人物的权势关系;再通过舞台指令与对白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考察人物性格特征,发现传统的对白分析并不能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舞台指令与对白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更加正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最后,本研究从语用文体视角出发,依据前文所得人物性格特征,考察《推销员之死》重要人物的舞台指令翻译是如何与对白相互辉映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实现美学价值的。通过词类统计对比,发现原剧、两译本中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均使用丰富,英若诚与原文用词频率更为相近。在舞台指令的平均句长对比中,两个译本无明显差异,但皆长于原剧。基于翻译戏剧目标群体:读者、观众与演员,本研究进一步从可接受性与可表演性两方面出发,考察两个中译本中的舞台指令与人物对白之间密切的互动效应。研究发现,灵活应用符合译语规范的口语化词类及增词法可以形象展示舞台指令与对白的互动作用,便于发挥舞台效应,满足读者与观众的审美期待。
戏剧语用文体理论以语用学为视角,话语分析为技巧,对白与舞台指令作为戏剧文本中的分析对象,将隐含意义推理作为中心任务,揭示体现戏剧文本美学价值的语言风格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本研究以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及其英若诚和姚克两个中译本作为语料,从理论、实证两个层面对舞台指令与对白间互动作用进行分析论证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实现戏剧文体分析的最终目的。
首先,本研究基于《推销员之死》中各角色的舞台指令、对话数量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舞台指令在该剧文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参照舞台指令数量的分布,将威利和林达夫妇及其好朋友查理这三个重要角色作为后文性格分析的主要对象。舞台指令类型、舞台描述与演出指令分布显示,在该剧中动作、情感等所占比例较大,对于人物性格研究具有重要美学价值。
其次,本研究从全剧对白入手,通过呼语、话轮分布、打断,分析三个重要人物的权势关系;再通过舞台指令与对白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考察人物性格特征,发现传统的对白分析并不能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舞台指令与对白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更加正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最后,本研究从语用文体视角出发,依据前文所得人物性格特征,考察《推销员之死》重要人物的舞台指令翻译是如何与对白相互辉映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实现美学价值的。通过词类统计对比,发现原剧、两译本中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均使用丰富,英若诚与原文用词频率更为相近。在舞台指令的平均句长对比中,两个译本无明显差异,但皆长于原剧。基于翻译戏剧目标群体:读者、观众与演员,本研究进一步从可接受性与可表演性两方面出发,考察两个中译本中的舞台指令与人物对白之间密切的互动效应。研究发现,灵活应用符合译语规范的口语化词类及增词法可以形象展示舞台指令与对白的互动作用,便于发挥舞台效应,满足读者与观众的审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