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的制度创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y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部门行政人员,是社会公共领域履行管理职责的骨干力量,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持续的教育培训,始终是提高这支队伍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公共部门行政人员的教育培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工作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制度框架内,日益不适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已经列入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加强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的制度创新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充分吸收和运用了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了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公务员培训变革与创新的经验,采取文献研究法、制度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政治学、领导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着重从培训的体制机制入手,对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的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基本构想和对策建议。论文的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开展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制度研究的目的,分析了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研究主题的边界与范围,对近年来理论界、实际工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综述,提出了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制度的概念、特征、类别,着眼于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创新的内因与外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培训制度变革的理论,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观点、西方培训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新制度主义等理论,对培训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影响。论文第二部分,以浙江省厅处级公务员培训为例,对现行培训制度的法规体系、类别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机构体系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现行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科学发展需要、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从培训理论、培训文化、供需体制等方面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论文的第三部分,以培训制度创新为主线,以美国、英国、法国以及与我们文化背景相近的新加坡为范例,对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创新进行分析,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的制度创新的经验,以及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论文第四部分,把公共部门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放到政府变革、管理创新、推进民主的大背景下来考量,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共部门行政人员培训工作进行了制度设计,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基本构想和实现路径。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海藻粉对种蛋孵化的影响。方法: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随机抽取600枚种蛋进行孵化实验,每组150枚。其中Ⅰ组为对照组的种蛋,Ⅱ、Ⅲ、Ⅳ组为试验组,分别添
并组织承诺是用手反映雇员和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当前流行的观点是行为说和态度说。结合传统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模型和并购企业的特点,三究影响并购企业组织承诺的因素发现,并
基因疫苗(gene vaccine)又称DNA疫苗(DNA vaccine)或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即将编码特异性抗原多肽或蛋白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上,然后经一定途径进入机体内,
随着中国的经济变革,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增强,交易企业多元化、但在法律规范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失信行为屡有发生,如何从深层次上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
近年来,在04专项的支持下,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江机床)持续进行工艺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产业技术、人员、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建成了滚珠丝杠副生产线,并采用“硬旋
邮电分营后,全国邮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收入资金少,支出费用多,又要实现三年扭亏以往的“收支差额计划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财务管理要求。目前,邮政局普遍采用“收支两条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
目的观察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1(Prx-1)基因沉默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氧簇(ROS)水平及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肺
当前,电子政务已成为全球信息技术行业关注的热点。随着政务网络的层次化、分组化以及宽带化发展,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统计决策业务、日常监督检查业务、OA等管理性业务以及面
游客满意度的研究是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随着我国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东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态势日渐突出,如何实现西部地区尤其是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