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的气候效应和动力诊断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anbi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资料、CMAP和ERSST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统计动力诊断方法,围绕“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的气候效应及成因”这一主题,以两种副热带西风急流指数的定义和计算为切入点,分析了它们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发现它们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与北半球区域气候异常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角动量输送、热带SST、平均经圈环流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急流异常的成因,对北半球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取得了较系统和较深入的认识。主要结论为:1)根据两种不同经度范围纬向平均[u]图的分布,定义了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J,0~360°)和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JA,70~145°E)两种大尺度环流系统,建立了冬季季、月J、JA的64年(1948-2011)环流指数(强度P、中心位置C(φc、pc))序列,它们对急流位置的描述是二维的,包含了急流中心的南北位置和高、低空位置。2)通过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对J、JA的描述,可见J、JA稳定存在于整个冬季,中心位于30°N、200hPa附近。其气候特征为:J(JA)在12月最弱,2月(1月)达最强;季内中心位置不断南移,而垂直方向则表现为高、低空不断振荡。季、月J、JA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J的强度以年际尺度振荡周期为主,而JA除此之外还存在10~20a周期的年代际振荡。J、JA中心位置在1970’s初期前偏南偏高,之后偏北偏低;J、JA中心位置均存在10a及以下周期,且J年代际振荡较JA显著。3)J、JA与北半球气候异常显著相关,J(JA)强度与气温(T)、降水(R)的显著相关区主要在西半球(东半球)。J(JA)的强度与T、R的相关明显强(弱)于其中心位置,且它们与T的相关均明显强于与R的相关。特别地,JA与中国气候异常显著相关,故在我国冬季气候异常分析及短期预测研究中,用JA指数更为合理。JA强年,我国除西南外的大部分区域气温偏低(尤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华北、华中和华东降水偏少(尤以华北为主);JA中心位置异常年,显著相关区成片出现在一定地理区域。4)12-2月,全域西风角动量从热带东风带向中高纬西风带的经向输送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度;强度冬季强于夏季,北半球季节差异大于南半球。全域u角动量强经向输送主要在中低纬对流层上部和冬半球高纬平流层进行,J位于角动量强向极输送中心高纬一侧的输送辐合区中;北半球冬季J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输送及其辐合维持,其次由大小相当的定常波和瞬变涡输送及其辐合维持。另外,Hadley环流将热带东风带地面的全域Ω角动量向上、向副热带纬度输送,是两半球东西风及J维持的主要原因;Hadley环流对Ω角动量的输送以及伴随的u角动量的转换,有利于热带对流层中东西风带界面随高度增加向赤道倾斜,并在对流层顶关于赤道不对称。5)局域西风角动量的经向和垂直输送特征与全域类似,不同的是,局域西风角动量还涉及到西、东边界上的纬向输送。在JA的维持中,局域u角动量的经向输送及其辐合作正贡献,纬向和垂直输送作负贡献,它们的平衡是JA维持的环流原因;JA大部分区域为纬向净输出,西、东边界上的平均纬向环流及它们和定常波的相互作用是主要的。另外,局域Hadley环流对亚洲区域热带对流层东西风带界面结构特征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该交界面关于赤道准对称。6)北半球冬季急流搜索区u角动量输送辐合的异常增强使J增强、JA减弱,并伴有J中心位置北抬、上升和JA的南移;且J的u角动量异常输送主要由定常波与瞬变涡输送分量引起,JA的u角动量异常输送则由平均纬向环流与定常波相互作用以及纬向定常波分量引起。热带海洋SST异常与J、JA异常的相关显著。强El Nino (La Nina)年,北半球Hadley环流偏强(弱)、中心偏南(北),亚洲Hadley环流偏弱(强)、Ferrel环流偏强(弱),导致J的异常加强(减弱)、中心偏南(北)和JA的偏南偏高(偏北偏低)。
其他文献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是控制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及其年际变率的重要因子,也是中等复杂程度耦合模式动力框架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目前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观测难度以及参数化方案的不确定性极大地限制了ENSO模拟和预测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先进的耦合大气环流模式对于ENSO甚至气候态的模拟也还存在一定问题,模式系统性误差仍然存在。本文基于再分析资料、耦合模式比
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很大,东亚地区冬半年气候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系统的控制。已有大量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系统不仅受到热带强迫过程的影响,在近几十年来,高纬度地区气候响应日益凸显,高纬度强迫过程对东亚冬季风系统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热带和高纬度强迫角力导致东亚冬半年气候异常更加复杂,并存在强烈的季节内变异现象。大陆积雪和海洋作为北半球高纬度主要的下垫面,其异常变化对东亚冬半年气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灾害频繁发生,然而相较于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灾害天气延伸期预报的可预报性和预报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过去研究多关注季节内振荡对持续性降水和洪水的影响,对夏季高温热浪及热带气旋的季节内尺度变化机制及其相关的延伸期预报方法甚为匮乏。本文基于多套全球再分析资料、次季节预报数据,结合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利用多种气候诊断方法,对东亚夏季热浪和热带气旋的次季节变化机理进行深入探讨,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2% lidocaine with Pneumatic injector spray in facial beauty therapy. Methods 24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n =
期刊
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产生的多层层状云系,是三江源地区秋季的主要降水云系,也是人工增雨的主要作业对象。本文利用第一次三江源地区飞机观测试验期间的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s,简称PMS)资料,通过垂直微物理结构特征、各高度层云粒子相态的综合判定和粒子谱分布的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地区秋季一次多层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特性,探讨了云粒子增长机制;通过飞机播撒AgI焰剂水平
在海气相互作用中,湍流热通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反映了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然而,由于缺乏湍流热通量长期观测资料,北太平洋年代际尺度的海气关系的研究面临很大困难。本文根据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国际海洋气象档案(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nternational Maritime Meteorol
由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是造成海南岛大范围洪涝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2000年、2008年和2010年10月份海南岛东半部的三次重大洪涝灾害就是由该类暴雨引发的。为了系统研究此类暴雨形成、加强和维持的机制,增进对热带地区暴雨的认识,本文利用海南省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以及NCEP、ECMWF 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
由卫星资料反演的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是天气学、气候学的重要科学资料,然而,目前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解算的精度尚存在较多问题,限制了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参数的实际应用,如何提高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已成为卫星气象学的一项待解难题。准确的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将会大大提高天气分析和数值预报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气象卫星立体像对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解算方法是一种全新的、高精度的云几何参数解算方法。目
地表发射率在卫星资料的数值模式同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地表发射率也可以用于监测土壤水分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相对于其他波段的电磁波而言,微波对云层独特的穿透性使得微波资料在有云情况下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地表覆盖的多样性和陆地物理特性的复杂性,对陆面微波地表发射率的理解较洋面的微波发射率少。地表发射率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气温、水汽和地表温度等大气、地表参数反演的误差。目前,正需要发展
本文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台风“麦莎”(Matsa)进行了精细的数值模拟。通过与实况资料的对比验证,此次模拟结果很好的再现了台风“麦莎”从登陆前最大强度时刻到登陆后一直北上进入山东半岛的过程。根据台风登陆前后下垫面的不同,分别推导出两组大气运动方程组,利用模式输出资料,研究台风登陆前的正压波动结构的特征及登陆后摩擦对正压波动特征的影响。台风登陆前,对推导出的柱坐标系下(不考虑地形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