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翻译。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学说,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其结果是消除“中心”和“权威”,提倡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发展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该理论被应用于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翻译理论从后殖民视角考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运作,认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这两种文化之间从来就没有过任何平等对话。在西方世界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推行文化霸权的历史语境下,第三世界的学者为了把文化强势降低到最低程度,他们在理论研究上致力于建立新的话语体系及厘定新的翻译标准及策略,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上探讨出了三种主要策略,即杂合式翻译、食人主义式翻译及抵抗式翻译。目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仍处于弱势文化一方,故而,很多学者引进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手段,在翻译实践中,也提倡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三大翻译策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大陆后较为迅速地引起了广泛关注,掀起“后殖民”翻译研究的热潮,但一些学者认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而抵制对该理论的接受。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很多学者没有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具体文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而没有对该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笔者以为,虽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属于西方翻译理论的内容,但其理论既然“旅行”到中国,我们就要立足于自己的语境探讨其理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这样才能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一种理论。有感于此,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以杨宪益夫妇英译《红楼梦》及傅东华汉译Gone with the wind为个案,在详细考察从弱势文化到强势文化及从强势文化到弱势文化时译者分别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所达到效果的基础上,充分揭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这种个案研究立足于本土语境,有利于评判性的引进和接受西方翻译理论。本文共三章。第一章是理论阐述部分,笔者着重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阐述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在此理论框架下在翻译实践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第二章是分别对《红楼梦》及Gone with the wind两本著作及其译作进行综述性介绍。第三章是论文的主题部分。本章从词汇、句法及文化等方面对杨宪益夫妇英译《红楼梦》及傅东华汉译Gone with the wind做个案研究,分析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所达到的效果。杨宪益英译《红楼梦》是从弱势文化译入到强势文化,他主要采用杂合翻译策略和抵抗式翻译策略,以彰显中华文化,傅东华汉译Gone with the wind是从强势文化译入到弱势文化,他主要采用食人主义翻译策略,大量删除含有异国情调的内容而吸收著作中有益的成分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两位译者都在有意识地抵制文化霸权,保全或是宣扬自己的文化,但他们采用这样的翻译策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适得其反?本章最后根据以上的个案研究分析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利弊。在结论部分笔者阐述了后殖民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主张第三世界的译者应该在深刻认识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用其利而避其弊,不应把其作为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一面旗子而提倡以本国语言为准则及规范,这样的译作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会阻碍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