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分析了行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性问题,描摹了行书风格演变的历史,对重要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行书与其他书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特别注重对行书史的宏观层次的规律、经验的总结和借鉴。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引言:探讨了行书的地位,并概述全文总体思路。 第一部分,行书与其他字体概念的关系:分析行书的命名与其产生、特征的关系,探讨行书与其母体隶书在概念规范方面的关系,分析行书与古代文字资料中的飞白、散隶、草隶、行隶、稿书、破体等之间的联系。这个部分的研究是准确利用相关文字资料的前提。 第二部分,行书字体的基本成熟:描摹了行书初步形成以及基本成熟时期的情况。首先分析传统理论对行书产生的看法,重视一些非主流的却符合实际的观点;接下来从早期遗迹的证据谈行书的萌生,概括行书的成熟特征,并且分析行书的特殊特征是对实际生活中记录要求和交际要求的适应。 第三部分,典范性行书风格的确立:分析在魏晋南朝时期典范性行书风格的确立。首先对魏晋南朝行书进行概述,进而重点比较钟繇与王羲之、王羲之与王献之的行书风格。 第四部分,唐以后行书风格的演变:按段落展现唐以后行书风格的演变。除了对于重点书家、重要作品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外,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也有所揭示。涉及到行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继承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历代对行书发展的理论要求产生的影响、行书与其他书体的关系、应用习尚对行书对行书风格的约束、执笔方法以及用具材料对行书特点的影响,等等。 五、总结:对全文内容作出简单概括。 行书是以隶书为基础而萌生的一种“便体”性质的字体,在其成熟完善的过程中,还受到楷书、草书等其它字体的影响。二王行书风格具有典范性,后世基本都是在这个框架下的追随与超越、突破。时代与社会的背景是行书风格演变的关键。在二王之后对行书的发展起影响的主要因素在王羲之时代都是具备的。行书在成熟、发展过程中与隶书、楷书、章草相互影响。行书的发展可划分为六个段落:(一)萌生期:汉末西晋;(二)确立期:东晋南朝;(三)规范期:唐;(四)破格期:宋;(五)再规范期:元、明前期;(六)放逸期:明后期、清。二、三期都是直接取式二王,但二期面目更接近,三期各具特色,而真正影响深远者颜真卿、柳公权而已;四期受唐影响更多些;五期多出一些不雅驯的、金石气的味道。这些只是一个粗略的感觉。各个时代的行书面目其实是异彩纷呈的,但是在声势上占据主流的往往只有某一种倾向风格的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