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碰撞造山带中形成的花岗岩是造山作用各个阶段的重要物质记录,其源区性质和成因机制的研究对于反演造山带下地壳物质组成、造山作用深部动力学过程及造山过程中地壳和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中国大陆中部最重要的三叠纪造山带,标志着华北和扬子板块在晚三叠世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这次碰撞事件在造山带东、西段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地质现象,造山带东部的大别-苏鲁地区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代表扬子大陆岩石圈曾俯冲至华北地块以下,并在随后发生快速折返;而在造山带西段的秦岭地区则出露大面积的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由此引发的科学问题是:造成三叠纪造山带东段和西段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造山带西段的秦岭地区在晚三叠世是否存在陆壳俯冲作用?如果存在,这些俯冲陆壳的性质及命运与大别-苏鲁地区的俯冲陆壳有何不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华北和扬子板块在晚三叠世完整的碰撞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着眼于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这个明显差异,试图从俯冲陆壳发生部分熔融的角度探讨造山带西段秦岭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本论文在秦岭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上选取晚三叠世典型的花岗岩体(南秦岭造山带选取东江口和五龙大型复式岩体,扬子地块北缘碧口地块选择阳坝岩体,西秦岭选择糜署岭岩体)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岩相学、锆石LA-ICP MS U-Pb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确立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的年代学格架,反演花岗岩的源区性质、成因机制以及幔源物质在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及造山带中陆壳俯冲的最新研究结果,通过与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岩石变质年代的对比,探讨陆壳俯冲作用与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的成因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些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是由俯冲陆壳在折返过程中发生多阶段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这为研究碰撞造山带中陆壳俯冲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后碰撞型高钾钙碱性、高Mg#埃达克质花岗岩的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论文取得了如下的成果和认识:1.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35Ma~225Ma形成小规模石英闪长岩,220~210Ma左右形成大规模高钾钙碱性花岗岩,200Ma左右形成小规模黑云母花岗岩通过对秦岭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上花岗岩体精细的锆石LA-ICP 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东段东江口花岗岩的形成年代为214±2 Ma~222±2 Ma;而五龙岩体为一个大型复式岩体,岩石边缘石英闪长岩的形成年代为233±2 Ma~227±2Ma之间,岩体中间过渡相带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18±2 Ma;岩体中心相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代为207±2 Ma;由此可见五龙地区花岗岩的侵位历史长达25Ma左右,代表不同批次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在同一地区汇聚的产物;扬子地块北缘碧口地块上阳坝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代为208±2 Ma,西秦岭造山带糜署岭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代为213±3Ma。由此可见,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的活动时限为235Ma~200Ma,根据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可将该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①235Ma到225Ma之间在五龙岩体边部形成石英闪长岩;②220Ma到210Ma之间在秦岭地区形成广泛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这些花岗岩中含有大量岩浆混合成因的暗色包体,此类花岗岩体包括南秦岭造山带东段的东江口岩体、五龙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扬子地块北缘阳坝二长花岗岩以及西秦岭造山带的糜署岭二长花岗岩;③200Ma左右形成少量黑云母花岗岩,这些岩石中一般不包含暗色微粒包体,主要包括五龙岩体东侧的胭脂坝岩体以及勉略构造带中的光头山岩体。因此,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并非前人所认为的220~205Ma期间的幕式岩浆活动,而是多阶段岩浆作用的产物。2.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不同程度具有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多数花岗岩具有高Sr、Sr/Y,亏损Y和重稀土,不发育明显的负Eu异常;本文通过系统的岩石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及锆石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这些埃达克质花岗岩的成因提出一些新的观点:(1)这些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典型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岩石富K的特征可能是由于其地壳源区受到富K镁铁质流体/熔体的交代富集作用;(2)多数埃达克质花岗岩具有高Mg#的特征,但这并不代表该区在晚三叠世存在增厚下地壳的拆沉作用,而是由于俯冲陆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上覆地幔物质的交代混染作用;(3)所有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都表现出很大的变化范围,这表明岩石起源于一个不均一的源区,其源区物质包括新元古代岩石圈地幔物质、中元古代基性地壳以及更古老的地壳物质;(4)岩石高的Sr/Y比值有可能是继承其源岩的特征,并不能作为判断埃达克质岩浆源区残留相的确切依据。上述四点认识对于研究碰撞造山带中普遍出现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详细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不同时代形成的花岗岩都为高钾钙碱性,而且不同程度的发育高Sr、低Y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性质,其成因类型包括以下几类:①235Ma到225Ma之间形成的石英闪长岩具有低Si,富K、Mg的特征,岩石的Sr/Y比值变化范围较大,其形成机制为:基性下地壳在高温环境下发生高程度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具有高Sr、低Y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闪长质岩浆,这些闪长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上覆地幔物质的交代混染,导致其具有高Mg#的特征;②220Ma到210Ma形成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也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东江口花岗岩提供了这些埃达克质花岗岩起源于俯冲陆壳部分熔融的确切证据,从岩体最中心的梅庄花岗闪长岩到岩体最外围的营盘街英云闪长岩,随着MgO含量的增高,岩石的P2O5、Y、Cr、Ni含量及Nb/Ta、Rb/Sr及Th/U比值升高,而Sr/Y及Eu异常值降低,这表明岩体从中心到边缘,岩石中地幔组份逐渐增多,暗示初始的壳源埃达克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上覆地幔楔橄榄岩的同化混染作用,梅庄花岗闪长岩应代表岩浆通道中心的样品,受地幔混染程度较小;而营盘街英云闪长岩应代表岩浆通道边缘的样品,受到地幔交代混染程度最强;在交代混染过程中,幔源岩石中的Cr、Ni、Mg、Y、Rb、K等元素进入埃达克质花岗岩中,而寄主花岗岩中的Na、Al等元素进入幔源岩石中,导致寄主埃达克质花岗岩具有高K、Mg的特征;③200Ma左右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可能是中地壳物质在岩石圈伸展背景下,受来自下地壳或幔源流体的作用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3.该区花岗岩的源岩主要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并有少量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和中元古代早期表壳物质的加入;同时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南秦岭造山带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不同的基底物质组成详细的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的全岩Nd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1.1~1.3Ga之间,和扬子地块中元古代地壳增生时间完全一致,而明显不同于华北地块,这表明该区晚三叠世花岗岩的源岩主要为扬子地块中元古代基性地壳;花岗岩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所有样品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都表现出很大的变化范围,锆石Hf模式年龄的峰值也为1.1~1.3Ga,同时有少量颗粒的Hf模式年龄为800Ma或是1400~1600Ma;上述同位素特征表明秦岭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的源岩主要为扬子地块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并且有少量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和中元古代早期表壳物质的加入;同时全岩Pb同位素揭示出西秦岭造山带的基底物质组成类似于扬子地块,而南秦岭造山带的基底物质则具有扬子地块和华北地块的过渡性质。4.花岗岩中广泛发育的暗色包体的形成时代也主要集中在220~210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很多暗色包体都具有高Si、Sr/Y比值,相对亏损Y和重稀土的特征,表明这些暗色包体起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同时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本文提出这些暗色包体代表新元古代岩石圈地幔在晚三叠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镁铁质岩浆,暗示秦岭造山带在晚三叠世存在一次区域性的地幔部分熔融事件在220~210Ma期间形成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暗色包体,详细的锆石LA-ICP 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暗色包体与其寄主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该区存在同期的镁铁质岩浆活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花岗岩中的暗色包体属于碱性、中基性岩浆,岩石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等岛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全岩Sr-Nd-Pb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本论文提出该区暗色包体的形成机制可能为:新元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在晚三叠世发生重熔作用形成镁铁质岩浆,在成岩过程中与花岗质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并可能同化了一部分地壳物质。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中广泛分布的暗色包体表明,该区在晚三叠世存在一次区域性的地幔熔融事件,这对于探讨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幔源物质在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5.秦岭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起源于俯冲于南秦岭地块之下的扬子地块陆壳物质发生多阶段的部分熔融作用。本文提出秦岭地区俯冲陆壳之所以发生部分熔融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扬子地块在晚三叠世的顺时针旋转作用,大别地区在晚三叠世处于伸展状态,导致大规模高压-超高压岩石快速折返至地表,而秦岭地区此时处于挤压状态,俯冲陆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广泛的花岗质岩浆;(2)在华北和扬子的碰撞过程中,秦岭地区的汇聚速率比大别-苏鲁地区的汇聚速率高;(3)扬子地块东段和西段具有不同的地壳物质组成和地温梯度。结合秦岭-大别造山带晚三叠世的区域动力学背景,本文提出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起源于俯冲于南秦岭地块之下的扬子地块陆壳物质的多阶段部分熔融作用,形成机制如下:①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期间勉略洋壳向南秦岭地块之下发生俯冲作用,南秦岭岩石圈地幔受交代富集;②晚三叠世扬子和华北板块在秦岭地区发生碰撞,由于区域挤压和洋壳的拖曳作用,导致扬子陆块俯冲至南秦岭地块之下;③俯冲陆壳物质在地幔高温环境下发生高程度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埃达克质石英闪长岩,这些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上覆地幔物质的交代混染,形成造山带中最早的(235~225Ma)高Mg#埃达克质石英闪长岩;由于俯冲陆壳部分熔融加上榴辉岩相洋壳的重力作用,最终发生板片断离作用;④板片断离作用诱发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同时俯冲陆壳由于浮力作用开始构造折返,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俯冲陆壳及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作用,形成高钾钙碱性埃达克质花岗岩及伴生的镁铁质暗色包体;⑤随着俯冲陆壳折返作用的结束,南秦岭造山带内部发生岩石圈伸展,造山带中上地壳在构造伸展和地幔流体的双重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产生高SiO2含量的黑云母花岗岩,并可能导致佛坪穹窿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