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差异研究——基于结构、集约度和绩效视角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ki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结构、集约度和绩效视角对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选取1997-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集约度研究、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差异及其机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提出甘肃省土地利用持续发展的对策;结论以及总结。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出发,对甘肃省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上述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  1、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在十年间发生了一些变化,存在着地域差异。林地的变化幅度最大;未利用地、园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都有增加的趋势,水域用地有减少的趋势。土地利用速度变化也很显著,耕地、牧草地和水域是减少的趋势,其中耕地的下降幅度较大;园地增加最为剧烈;林地增加也较明显。  2、甘肃省各市州的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都较高,多样化指数较低的地区集中化程度均较高;甘肃省的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数为4种,类型为未利用地-牧草地-林地-耕地,且未利用地占绝对优势,这体现了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特点。相对于全省而言,各市州耕地都具有区位意义;园地以平凉市、天水市区位意义显著;林地以陇南市最为显著;牧草地以甘南州最突出;交通用地中除甘南州和酒泉市外,都具有区位意义。  3、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牧草地的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匀线较近,说明这3种用地类型在甘肃省分布较为分散,耕地和林地、园地曲线距绝对均匀线最远,这3种用地类型在甘肃省分布较不均衡。这与通过计算得出的基尼系数的结果一样。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总体有所下降,但就各市域而言则变化剧烈,下降最多的是平凉市,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嘉峪关市。不同市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开发程度差异较大,林地和水域在各市域面积分布较为稳定。信息熵总体略有增加,反映出土地利用整体趋于有序性。酒泉市、陇南市、临夏州和甘南州,土地利用紊乱度在缩小,土地利用类型处在稳定时期。  4、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除1998年外,市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差距不断增大;土地集约利用则以兰州为中心向外递减,经济发展水平地域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状态;土地集约利用重心表现为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而经济发展水平重心则由西向东迁移;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协调度较差。  5、甘肃省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经济绩效与效益绩效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率绩效与公平绩效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离散;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4种“俱乐部趋同”类型,高绩效和低绩效趋同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最广,稳定性最大;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值区带动下的区域整体水平趋高,但协调度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单纯的正比关系。  6、选取11个因子作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是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显著的因子。  7、提出了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应建设性对策。
其他文献
城市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甚至包括某些自然科学领域都在关注城市化发展问题的动态变化。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者、不同视角、
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数字高程模型(SRTM DEM)是目前能够免费获取的全球范围DEM数据,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对SRTM DEM的数据质量特征以及应用适宜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
GML是OGC制定的中立于任何厂商、任何平台的地理信息编码规范,它采用XML编码方式,旨在为地理信息建模、传输、存储和发布提供一个公共地理对象描述标准。GML具有良好的数据格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对我国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环保部门政务公开领域还不够广,网上办事能力还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和自然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随着水资源的不断消耗,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地下水定义为位于包气带以下的地层空隙中的水,不仅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很大一部分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看似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从本质上而言,它指的是学生对于文字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一、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来自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字的积累,无论是读课本还是课外书籍,多看书、多接触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