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乡村地域生态服务价值演化评价及其调控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l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功能区和生态涵养地,相对城市地区而言,乡村地区更带有“健康”、“绿色”、“生态”的特征,拥有更广阔的开敞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乡村生态也是保障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大都市区的城乡空间边界和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与忽视乡村原真性的大拆大建等现象,使得城市建成区范围迅速扩张,周边的乡村地域范围不断缩减,对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乡村地域多功能性变化、乡村工业化等带来乡村内部土地利用变化,也造成了乡村地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
  随着新时代乡村衰败问题逐渐凸显,乡村迫切需要一种更加精明的发展方式来保障乡村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精明增长理论在城市地区的广泛应用,为乡村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可行性借鉴。因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在识别城乡空间边界基础上,进行乡村地域生态服务功能演化测度研究,选取景观紊乱度、建设用地占比为城乡空间形态差异指标,人口密度、二三产业增加值和POI数据为功能分异指标,构建城乡空间边界识别指标体系,确定乡村实体地域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遥感定量测量和CASA模型测算分析南京市1985-2016年乡村地域生态服务功能演化,进而借鉴精明增长理论提出乡村生态服务功能优化的思路建议。研究表明:
  (1)1985-2016年南京市城市规模增加迅速,城乡边界不断向外蔓延,并且主要沿北偏东、南部和南偏西方向向外扩展,同时乡村的面积不断减少。从土地利用的变化来看,除湿地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特点外,乡村其它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变化程度最剧烈的是耕地。从总体来看,两个阶段中,后一阶段减少的速率明显快于前一阶段。
  (2)从生态系统的不同服务功能价值时间变化来看,1985-2000年乡村生态的各类服务功能价值表现出下降的特点。其中涵养水源的功能价值下降最大;2000-2016年,除了涵养水源的功能价值外,其它各类功能价值仍然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乡村生态系统的维持大气平衡价值和有机质生产价值下降速率有了一定程度的减缓,营养物质循环价值下降速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变化来看,两个阶段南京市乡村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乡村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下降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南偏西和南偏东方向。到了第二阶段,除了北部和北偏西方向的服务功能价值有所增加外,其它各个方向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仍以南部、南偏西和南偏东方向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下降量最大。从整个研究时段来看,下降率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偏南和偏东方向,其中偏南方向的变化率更大。
  (3)不同发展阶段乡村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受不同主导影响因素的影响。1985-2000年以乡镇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发展迅速,乡村快速的工业化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工业发展模式,乡村内部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景观类型的破碎度加剧,乡村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损失在空间上呈现点状变化的特点;2000-2016年由于城乡一体化和新苏南模式影响,大批的开发区建设使乡村逐渐消亡,城乡快速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建设用地扩张,城区扩张造成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对乡村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逐渐占据主要方面,并且两者的影响程度差异逐渐加大。
  (4)借鉴精明增长理论,乡村生态服务功能优化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采用混合式的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紧凑型的建筑设计构建空间感强的魅力村庄,提升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乡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居民参与规划决策;二是乡村景观格局优化,合理布局区域景观结构,创造半自然生境的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完整度和连通度;三是以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宜居性为核心,从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村容整洁四个方面优化乡村生态系统;四是明确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差异,进而权衡不同景观类型的面积配比,以达到生态服务功能的最优化。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其非接触性、高识别率、安全性等特点,成为人工智能落地最快的算法之一。目前工业界主流的人脸识别算法都是针对静态图像的,视频相对于图像包含的语义信息更加丰富,直接利用视频序列进行识别,不仅更高效,鲁棒性也更强。  本文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视频人脸识别算法,针对人脸检测模块,受目标检测领域启发,利用RFB模块和深度可分离卷积,设计了轻量级的单阶段多尺度多任务人脸检
学位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工业监控视频进行烟雾检测日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目前烟雾检测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研究人员使用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尚未有一个权威的图像数据集;当前研究主要采用二维卷积神经网络来搭建模型,容易忽略视频图像帧之间的时空特征,实际场景中准确率较低;国内外对于视频烟雾排放程度的评价标准也少有研究等。  针对工业监测的特定场景,为了克服当前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铁路桥梁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桥梁作为铁路干线的重要节点,其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整条线路的正常运营,而桥墩作为支撑上部结构的重要构件,其发生病害后往往对整个桥梁的服役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准确评估铁路桥墩的健康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朔黄重载铁路为工程背景,以水中桥墩常见病害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病害机理及定量表征方法。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一套基于简化模型的多跨简支梁
基于不同降雨强度、类型和持续时间的降雨入渗过程导致的红土路堤的不稳定性,本文总结了以往关于路堤非饱和水流动和稳定性分析的研究,并讨论了降雨条件下红土路堤的非饱和水流分析。降雨入渗导致土壤吸力减少以及抗剪强度降低;然后当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时,路堤失效的可能性迅速增加。UMAT(用户材料)用于确定降雨入渗下路堤的破坏形成和FOS(安全系数)。根据这个案例,数值分析结果如下:  1.建立红土路堤为模型,
学位
我国位于全球大陆地震最活跃的地区,是一个地震带分布比较广泛的国家。随着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延伸,高速铁路将不可避免的跨越地震多发区。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作为高速铁路常用的一种纵连整体轨道型式,在强烈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容易造成轨道结构严重受损,进而对列车的安全运行产生严重威胁。因此,本文将对地震作用下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以及桥上运行列车的动力响应展开研究,从而为建立与完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
地下结构受到地下水压力的作用,随着地下结构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所处的渗流环境越来越复杂,抗浮问题愈加突出,设计相对保守的被动抗浮措施也存在失效的可能。在此背景下,采用截渗与排水减压相结合的主动抗浮方法(以下简称“截排减压抗浮法”),可作为被动抗浮方法的重要补充。然而,对截排减压抗浮法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还不完善,成为其推广应用的障碍。因此,本文首先对截排减压抗浮法的理念、构造和应用前景
高强钢筋具有强度高、延性好、经济及环保综合性能良好等优点,在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虽然有不少学者对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等方面做了许多试验研究,但关于配置高强钢筋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但配置高强钢筋的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相关理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已成为客运与货运的主要手段。同时铁路行车调度作业对行车安全与效率的影响越来明显,车站接发车作业是铁路行车调度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站内行车组织人员在非正常情况下接发车的业务水平低是导致行车事故与运输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设计针对接发车作业流程的仿真培训平台对减少车站行车作业违章现象,提高运营安全与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国内外对于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的
学位
本文通过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采用凹凸棒石(Pa)负载铋系物(Bi2WO6,BiVO4,Bi2MoO6),分别制备出一系列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紫外漫反射(DRS)、光致发光(PL)、比表面积分析仪(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在365 nm紫外光下对气态苯的降解程度来测试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同时
学位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河的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人们对于黑臭河道的治理也是迫在眉睫。在外源污染输入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城市黑臭河道底泥中内源氮硫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分别设置扰动强度(r)、溶解氧(DO)、温度(T)三个不同的控制因素来研究黑臭水体底泥中氮硫元素的释放特性,并从底泥内微生物对氮硫元素的作用角度探讨底泥中氮硫元素的释放效应。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所示:  (1)三个不同控制因素下上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