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多和田叶子被称为“接近诺贝尔奖的世界作家”。3·11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多和田叶子创作了一系列以核事故为背景的小说,其中《献灯使》是此类题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献灯使》中,多和田叶子以反乌托邦的书写方式展现了核事故后日本社会的灰暗景象:由于核污染,人和动植物面临生存危机,日本被国际社会所孤立,日本政府借此实施“锁国”政策,并实行极权统治,与此同时,构成社会基础的公权力失效,社会被信任危机笼罩。在这种环境下,人性不断受压制,权利不断被剥夺。然而在这个充满危机的反乌托邦社会里,不全然是梦魇,处处有人的温情和努力。虽然有和现实的暂时妥协,但许多人即使身处绝境也未放弃希望。“献灯使之会”出现,成员们积极寻找打开困境的策略,计划派遣献灯使前往海外,为危机四伏的日本社会注入了希望之光。关于《献灯使》,中日学界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围绕介护、老龄化、核事故、生态危机、近代化等论题展开,为理解作品提供了多角度的启示。细读作品,笔者认为作品涉及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多和田叶子以反乌托邦的手法勾画了相对灰暗的景象,但总有一些描写透射出光亮的信息,它们连动起来构成了一个暗含“希望”的动力系统,隐含于作品的隐性叙事之中。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将社会背景和文本相结合,围绕作品中的反乌托邦书写及希望展开分析,进一步阐明作家多和田叶子在反乌托邦与希望的二元对立中,如何进行对于“希望”的隐性叙事,并明确作家的创作姿态。第一部分结合反乌托邦小说相关文论,从灾难后的生存危机、极权统治、公权力的瓦解三方面入手分析作品中的反乌托邦要素。第二部分,从主要人物的行为表现入手,阐明作品中蕴含的希望。无名以“章鱼化”这一独特的生存方式来应对环境变化,义郎和鞠华对无血缘孩子倾注无私的爱,都呈现出生命延续的希望。而义郎、鞠华、献灯使之会的成员坚持自由意志,无名作为献灯使即将前往海外,这些举动可以看到锁国终结的希望。第三部分,结合日本社会、多和田叶子相关的访谈,分析了文本和社会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理清了反乌托邦设定和希望这两条主线如何交错,从而探究作家的创作姿态。对未来日本社会持有的不安促使作家以反乌托邦式的书写给人以警示,在显性的警示叙事中,作家又设置了一个隐性的“希望”叙事机制,以寄托作为“生命体”的期望,表现生命的尊严与顽强。《献灯使》立足于核事故后的日本社会,且以危机为主题进行了书写。而其中的核电、少子老龄化、环境危机、信任危机等等却是现代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多和田叶子提出的文学命题具有时代性、普遍性,她以灵敏的触觉探察到人类的生存危机,以书写的方式试图克服这种时代危机,以人性良善、坚韧的品质对抗后现代的诸多社会问题,给人以警示的同时,更从文学的维度给人以力量,体现出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