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事,诗圣之心——论杜甫的生活细事诗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l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有“诗圣”、“诗史”的称号,然而,前人解读杜诗,多注重杜甫的“诗史”巨作,较少关注他的日常生活小事创作。其实杜甫的黄钟大吕之作在将近一千五百首诗作当中仅占很小的比例,更多的小事之作能反应杜甫真实全面的生活、思想和艺术。本文选取杜甫生活细事这一微观创作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首先,考订理清细事作品的数量有二百七十多首;在此基础上,借鉴中西文学理论,透视杜甫丰富的人情人性,认识其真实可爱的立体人物性格,如乡国怀抱、愤世悲愁、至诚朴厚、田园情怀、民胞物与等思想性格;并体味其诗歌艺术的魅力,如索物的委婉、面世的幽默和微讽、偶尔流露的豪兴、见微知著的精神、体式和语句之妙等。这些对补充认识“诗圣”、“诗史”的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还站在诗歌流变史的高度,前后联系对比,认识杜甫在生活细事创作上的开拓价值,以及对后人产生的重大影响。  
其他文献
明清时期,文学评点史上出现了新气象——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现象。互生共存关系是指评点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的固定的、长期的、一对一的并且彼此影响的关系。杜濬与李渔
一天中午,我在牛肉面馆吃饭时,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悠闲地坐在饭桌前四处张望着,好像在等着什么。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小心翼翼地端来了一碗面放在了小女孩
期刊
母亲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身份标志,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话题。虹影在多部作品中对母亲形象进行刻画,母亲形象是她众多文学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为一位海外华裔女
本文从“否定”这一概念入手,详细梳理了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此概念的渊源流变,进而界定了此概念的内涵。吴炫对传统辩证否定、存在虚无否定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进行了对比,
拙文第一部分对《隋书》的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式的分析归纳整理,建立了可供教学研究、便于查阅检索的基础性语料库,或可为中古人称代词研究乃至汉语史研究提供些许佐证。第二部
苏轼黄州时期的尺牍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这些尺牍作品可以看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经历了“困”——“达"——“适”三个阶段,分别为孤寂苦闷期、苦中作乐期和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