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以杜濬与李渔为例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文学评点史上出现了新气象——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现象。互生共存关系是指评点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的固定的、长期的、一对一的并且彼此影响的关系。杜濬与李渔就是互生共存关系的一对代表。   杜濬(1611-1687),字于皇,号茶村,湖广黄冈人,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以诗歌成就闻名于文坛的杜濬,同时又是李渔小说、戏曲的重要评论者。在评点过程中,杜濬就小说戏曲的功能、艺术特征及其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文学理论。虽说杜濬的评点较为零碎,但其评点是深入作品的底里,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做出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揭示。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别号笠道人、随庵主人、觉世稗官、觉道人、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其时代颇负盛名。《闲情偶寄》是李渔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对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关系进行描述,并阐述互生共存现象的意义。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创作与传播的相对繁盛以及文人对通俗文学的逐渐关注,评点广泛被用于小说和戏曲。通俗文学评点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评点者的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根据评点者与创作者的关系,通俗文学评点者被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互生共存关系型是其中之一。   第二部分介绍互生共存关系的代表——杜濬与李渔。首先阐述隐逸遗民杜濬与市井才子李渔的生平,分析两者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原因,认为这是与两者的思想个性和生活经历有关。其次对两人的交游时间进行系统梳理,并用简谱加以说明,以作为探究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评点者的评点内涵的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分析杜濬对李渔小说的评点。首先讨论杜濬对小说文体的认识,认为他虽能接受“通俗小说”的慨念,并且认识到通俗小说有教化的功能,但又看轻“小说”这种文体。接着从小说的价值观、小说结构观及作者素质观三方面进行论述。   第四部分分析杜濬对李渔戏曲的评点。从杜濬对李渔作品的评点入手,联系杜濬的戏曲理论思想,对其评点进行系统的分析。   第五部分通过比较杜濬与李渔的文学理论,研究两者文学理论的融通之处。
其他文献
汤显祖在晚明社会动荡、复古文风弥漫之际登上了文坛。他的尺牍在其散文创作中别具特色。汤显祖的尺牍从内容上主要分为议政论时、论学衡文、寄情抒怀三个方面。汤显祖提出了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广的忧愤和形式的特别名动宇内,同时,它又是我国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在艺术上极富开
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谈思想和艺术作品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或称为“魏晋风度”),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亮丽的美学风景。 
本论文致力于跳出当前名量结构研究中,单一共时静态描写分析的传统模式,基于泛时观,运用类型学、语法化、词汇化、连续统等相关理论,对古、今汉语中皆存在的名量结构,尤其是典型名
汉语中由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称谓形式构成的同位结构在遵循同位结构普遍规则的前提下,存在其特殊的语义、语用、语法特征。根据搭配的其他称谓形式的不同,同位结构在可否搭配、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期一部散文著作。它是以西汉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的会议记录为蓝本,虽以“盐铁”为主题,所讨论的内容涉及到整个西汉社会诸多方面。   本文以《盐铁
《周易大传》作为先秦一部境界至高的著述,其美学意蕴因象数的变易无穷而博大深奥;其审美感悟因阴阳的刚柔相济而余味曲包,它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学位
《浙江潮》是一份20世纪初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留日学生刊物。由于所处的过渡时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启蒙的思想作用和深刻意义。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