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文学评点史上出现了新气象——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现象。互生共存关系是指评点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的固定的、长期的、一对一的并且彼此影响的关系。杜濬与李渔就是互生共存关系的一对代表。
杜濬(1611-1687),字于皇,号茶村,湖广黄冈人,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以诗歌成就闻名于文坛的杜濬,同时又是李渔小说、戏曲的重要评论者。在评点过程中,杜濬就小说戏曲的功能、艺术特征及其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文学理论。虽说杜濬的评点较为零碎,但其评点是深入作品的底里,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做出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揭示。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别号笠道人、随庵主人、觉世稗官、觉道人、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其时代颇负盛名。《闲情偶寄》是李渔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对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关系进行描述,并阐述互生共存现象的意义。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创作与传播的相对繁盛以及文人对通俗文学的逐渐关注,评点广泛被用于小说和戏曲。通俗文学评点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评点者的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根据评点者与创作者的关系,通俗文学评点者被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互生共存关系型是其中之一。
第二部分介绍互生共存关系的代表——杜濬与李渔。首先阐述隐逸遗民杜濬与市井才子李渔的生平,分析两者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原因,认为这是与两者的思想个性和生活经历有关。其次对两人的交游时间进行系统梳理,并用简谱加以说明,以作为探究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评点者的评点内涵的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分析杜濬对李渔小说的评点。首先讨论杜濬对小说文体的认识,认为他虽能接受“通俗小说”的慨念,并且认识到通俗小说有教化的功能,但又看轻“小说”这种文体。接着从小说的价值观、小说结构观及作者素质观三方面进行论述。
第四部分分析杜濬对李渔戏曲的评点。从杜濬对李渔作品的评点入手,联系杜濬的戏曲理论思想,对其评点进行系统的分析。
第五部分通过比较杜濬与李渔的文学理论,研究两者文学理论的融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