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起点及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对真正实现人民民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经过一系列改革,日趋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做为整个制度体系的基础环节,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在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选民投票积极性低、选区划分不合理、缺乏竞争机制、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选民投票积极性,强化对选举的监督,科学划分选区、完善选民登记制度,提高选民对选举的认识、强化政治参与性等四项措施。这些措施都力求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来探索进一步完善我国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路径。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结合运用《公共经济学》中理论从公共选择过程中选民角度来分析为何选民选举积极性比较低这个问题,从选民参加投票的效益、成本及对选举结果影响的可能性三方面来分析为何选民积极性低这个问题。投票的效益是指投票者通过投票得到的利益,投票的成本包括投票者为参加投票所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代价。只有在参加投票有预期效益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投票者的权衡认为投票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情况下,投票者才会有参加投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当人们认为其投票与否对投票结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或者影响不大时,也不愿参加投票。因此说,选民选民选举积极性低并不是选民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政策导向带来的负面效应。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及完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意义。第三章,分析了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