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954年普利策奖的获得者,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被称为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但深度剖析了美国南方文化解体的根源,而且还挖掘了人类内心的种种问题。他对于叙事技巧的种种试验比如说对于叙事视角的把握,对于叙事时间的控制,以及他对于语言的独特选择已经越来越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福克纳的报道、论文以及随笔的出版数量在英伦国家中仅次于莎士比亚。余华是中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在80年代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并在90年代开始出版一系列的轻松、淳朴的、极有针对性的小说。他最近的一部作品《兄弟》代表着他同他之前的一些作品在形式、长度、题材上的重大转变。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文学是沐浴在“西风”下成长起来的一场叙事革命。其代表人物余华以其独特的叙述艺术在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对小说叙事模式上所进行的大胆的变革与实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与主题思想,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审美艺术空间。生活阅历极为平淡的他,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文学老师”福克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福克纳是能够教会别人写作的作家,并乐于将自己归为像福克纳一类的作家。我们能从余华的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余华对福克纳的模仿与借鉴,但是对余华而言,这并不只是模仿与借鉴,各种外来影响已冲破了传统的框架,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写作模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因此本论文以比较文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两位作家的写作技巧与叙事主题两个方面对其叙事艺术进行全面和平行的比较,从而探讨余华对福克纳叙事艺术的模仿与发展。并进一步研究余华对福克纳叙事艺术模仿的根源,从而反映出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紧密联系。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导论,正文以及结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状况,本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创新之处以及本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理论综述,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热奈特的聚焦理论,聚焦理论在19世纪末被广泛的研究。作为一个在叙事学中被广泛探讨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摄影和电影方面。而珀西.卢伯克将视角定义为叙述者与被叙述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第一个将聚焦在文学创作中视为写作技巧的人。他在小说技巧中对聚焦做了一个较为系统化的理论研究。而热奈特在其作品叙事话语中第一次介绍了聚焦这一概念,他强调之前的一些关于聚焦的分类也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之前的一些分类都会纠结在“看者与说者”之间。因此,对于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之间应该被区分开来。先前的分类将聚焦视为叙述者的声音,而后者将其定义为叙事视角。这也就是热奈特对聚焦所做出的定义。在1980年出版的叙事话语一书中,热奈特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而这一分类也为文学写作做出了极大贡献。第二节是有关于叙事时间的一些理论。在文学写作中,由于时间这一活跃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章作者将从时间的定义直至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第二章分为两节,主要讲述余华对福克纳艺术的模仿与发展。分别从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福克纳和余华都是热衷于叙事的作家,叙述作为余华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的符号,使他与福克纳之间有着难以回避的种种纠缠。本章从叙事视角和叙述时间两个层面切入,从余华对福克纳叙事艺术的模仿与发展进行一些探析。第三章分为三节,主要讲述余华与福克纳之间的叙事主题的比较研究。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第一个方面为对恶的阐释,这一方面作者将从三个角度讨论恶,分别是社会之恶,文化之恶以及人性之恶。第二方面为张扬的暴力与普遍的宿命。由于这两位作家都热衷于暴力并都有宿命论的倾向,因此这一部分作者将会尝试从这一方面探讨两位作家的写作特点。第三方面为温情的显露与趣味的回归。这一部分将会讨论一些两位作家的后期作品的一些主题思想,并且将深层次分析他们后期作品的主题思想改变的原因。第四章分为两节,主要讨论了余华对福克纳叙事艺术模仿的根源。它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个方面为社会背景的影响。众所周知,作家是时代的产物,所以这一部分要讨论时代这一要素。第二个方面为他们相似的创作经历,这一部分将讨论他们走上文学道路的相似性。在众多的现代派作家中,余华选择了福克纳作为他的“师傅”不是偶然的,这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和地域,受着不同文化熏陶的作家,他们之间却有着许多的惊人的共同之处。正是这些共同之处造就了余华对福克纳的喜爱,使余华选择福克纳作为叙事艺术上的老师大肆运用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写出了一批作品。本章将对他们创作欲望的萌芽、相似的创作经历两方面的类同性加以研究,以期获得关于他们创作的某些规律性的认识。结论部分主要探讨了余华在对福克纳的模仿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他将西方技术和民族经验融合在一起,给自己的作品打上了“余氏”的烙印。最后,希望余华的创作永远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