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自成书以来,就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重要文献,逐渐形成了“史记学”这一专门的学科。其中,《史记》的史料来源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中之重。因为探究出《史记》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也就证明了《史记》的科学性,同时这也成为研究许多其他问题的基础。而在《史记》众多篇目之中,《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因为距离司马迁时代较为久远,其史料来源也成为了学术界不断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殷本纪》引学者怀疑众多,究竟司马迁有没有见到《殷本纪》中所引《尚书》中一篇一篇的篇目?《书序》究竟出现于何时?究竟是司马迁见之《书序》引入《殷本纪》还是后人据《书序》窜入《殷本纪》?这都是文章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叙述论文题目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标和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个章节,主要包括《史记·殷本纪》中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所占比重以及与各篇内容有关的商代早、中晚、末期相关史事辨析。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全文的总结和结论。第二部分作为文章的主体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列表统计了《殷本纪》中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所占比重的情况。经过统计,《殷本纪》中提到的《尚书》篇目多达28篇,共计1325字,占到了《殷本纪》全篇2865字的46.24%。可见《殷本纪》中将近一半的内容都来自于司马迁所见《尚书》。通过进一步的对比研读,可以发现,司马迁对于《尚书》及《书序》的史料处理,主要分为四种。其一,仅述篇名和《书序》内容。经统计,共有14篇(分别为《帝诰》、《女鸠》、《女房》、《典宝》、《夏社》、《中(?)之诰》、《明居》、《伊训》、《肆命》、《徂后》、《沃丁》、《咸艾》、《太戊》、《原命》);其二,述篇名、引用《书序》内容和原文内容。经统计,符合这一情况的有6篇(分别为《汤征》、《汤誓》、《汤诘》、《太甲训》三篇、《盘庚》三篇、《高宗肜日》);其三,未述篇名,直接引用《书序》内容或者原文内容。经统计,有2篇(分别为《尧典》、《西伯戡黎》);其四,在《史记·殷本纪》中未述篇名,未引原文,仅根据汉真本《尚书》记载的相关史事加以转译、概括。经统计,符合这一类型的有6篇(分别为《説命》、《微子》、《牧誓》、《大诰序》、《微子之命序》、《逸周书·克殷解》)。可见,司马迁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构成《史记·殷本纪》的主要内容,意义十分重大。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以《殷本纪》所载史事的时间脉络为线索,分别就商朝早期、中晚期、末期相关史事以及出现的《尚书》相关篇目所载史事进行了具体的辨析和探讨。利用《清华简》和先秦诸子百家之传世文献史料,证明《殷本纪》中所述史事的真实性和司马迁所见史料来源的可靠性。通过文本对比及相关史事辨析,可以知道,司马迁除直接引用《书序》及各篇原文之外,在叙述相关史事时,还简单扼要地进行了转译及间接引用。《殷本纪》中相关历史片段皆出自今本未见,司马迁当时所见汉真本古文《尚书》的相关篇目内容。司马迁作《殷本纪》时除了参考《尚书》各篇之外,还参考了诸子百家以及当时盛行的今文经学的说法,可谓“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这也是《史记》能被历代不断传承之原因。所以,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史记·殷本纪》一篇中随处可见的关于《尚书》及其《书序》的内容,绝不是古史辨派所说的后人窜入《殷本纪》,而是司马迁在作《殷本纪》时所见到的汉本《尚书》中的相关内容,有些篇目和内容在今天所通行的《尚书》版本中已经不见,但在《殷本纪》中仍然保留着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非常珍贵,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