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应用于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对于已破裂出血的宽颈动脉瘤急性期治疗是否采用支架辅助栓塞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支架辅助栓塞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章支架辅助栓塞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10年支架辅助栓塞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分析引起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结果,评价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303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急性期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数据及随访资料。所有相关因素根据情况采用student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变量分析;随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并发症发生率19.8%(60/303),高血压病史(χ2=4.449,P=0.035),吸烟史(χ2=7.819,P=0.005),改良 Fisher 分级(χ=1.000,P<0.001),支架技术(χ2=16.815,P=0.001)是导致血栓事件的相关因素。而动脉瘤大小(χ2=9.707,P=0.002)、瘤颈比例(χ2=4.702,P=0.030)是引起围手术期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动脉瘤大小(χ2=71.877,P<0.001),支架技术(χ2=14.505,P=0.001)是动脉瘤再通的影响因素。预后良好209人(80.69%),其中年龄(OR,1.046;95%CI 1.005-1.089;P=0.029)、Hunt-Hess 分级(OR,76.642;95%CI 19.300-304.358;P<0.001)、改良 Fisher 分级(OR,3.169;95%CI 1.125-8.933;P=0.029)和并发症(OR,43.109;95%CI 13.937-133.342;P<0.001)是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组研究表明支架辅助栓塞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其并发症、预后与球囊辅助栓塞破裂动脉瘤相似;支架辅助栓塞有利于降低动脉瘤的再通率。正规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熟练的操作技术,正确处理并发症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第二章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及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比较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方法。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14名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入组行支架辅助栓塞或开颅手术夹闭治疗,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特点、动脉瘤特征、并发症等数据。分别于出院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mRS评分及影像学评估,比较两组的预后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无显著差异。出院时支架组预后(mRS评分)好于手术夹闭组(77.4%VS 61.1%;#=6.670,P=0.035),6个月后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别(79.0%VS66.7%;χ2=4.333,P=0.116)治疗后影像学检查Raymond分级手术夹闭组优于支架组(77.8%VS 54.8%,χ2=12.529,P=0.002)。6 个月后随访,两组之间的 Raymond分级无明显差异(80.0%VS67.7%;χ=5.214,P=0.080)。结论:支架辅助栓塞及开颅夹闭都是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式,其并发症、临床预后均无明显差异。虽然术后支架辅助栓塞组致密填塞率低于手术夹闭组,但在6个月后随访,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