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饷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始终受到明政府的重视,对明王朝的财政、军政、乃至其政权的兴衰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仅从介绍卫所系统的领导体制,组织编制,分布状况等入手,对明代卫所系统各个时期的军队人数、军饷供应及其相关的问题作初步系统的探讨。 明初,军队数额庞大,其军饷供应相对明了,相当一部分来自军屯收入,但却不像某些学者估计的那样高达60%,应当充分认识民运、开中和犯人赎纳等对明初军饷供应的作用。明初军饷供应以实物和劳役为特征,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同时,也与元蒙游牧民族自身解决军费的传统有关。 “土木事变”后,京营耗散朽败,多时则只有14-15万。其军饷来源,除军屯外,还从漕粮和太仓库银中支取。嘉靖中期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南倭北虏,军费剧增,太仓负担沉重,军饷支出受到限制。至于外卫军饷,除军屯外,还可从地方存留中支取,但南北方地区从地方存留中支取的比例却有明显的不同,南方远高于北方。 明中后期的“九边”军饷供应复杂化。首先,笔者对万历《大明会典》关于“九边‘军数“原额”和“原饷额”的记载提出质疑,并进而论证其关于“九边”“原饷额”的记载是万历以前各朝该饷项的“大杂烩”,对其应客观对待。军数方面:万历中期之前呈上升趋势而后逐渐下降,由正统前期的64万(在籍)发展到万历年间的80万后下降到崇祯时的40万。“九边”军饷,初取之军屯、民运,继而开中、京运、加派等,但由于卫所制的废弛,募兵增加;战争频繁,客兵大量涌现,及军官贪污等原因,军饷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造成了明朝后期“兵减饷增”的现象。同时,也表现出向食物、货币转化的特点。 总之,从明初军饷供应渠道的相对简单到中后期的复杂化,从实物征收到改征银两,从军屯、民运、开中,到京运、内帑,再到捐募、加派。为解决军饷问题,明政府是穷尽其法,却丝毫没有缓解明王朝的财政危机,反而加速了其政权的全面崩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