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今为止,在四川盆地中三叠统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藏(田),龙女寺、潼南、罗渡三个含气构造,尚未发现区域上成带分布的气田群。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一套白云岩、石灰岩、泥页岩及石膏沉积,纵向上分五段,雷五段又称天井山组。雷口坡组岩性纵向上变化频繁,横向上差异较大。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主要为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泻湖和潮坪,川西发育有台地边缘滩微相,川中发育有台内滩微相。中三叠统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有5类:压实收缩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自生矿物(黄铁矿、天青石、硬石膏等)的形成、溶孔及裂缝的充填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3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膏溶、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四川盆地中部雷口坡组储层为中孔低渗,储集空间多以溶蚀孔隙为主,喉道与孔隙的连通性差,裂缝不发育。孔隙既是储集空间,也是渗滤通道,孔渗的不匹配是气藏低渗低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盆地西部雷口坡组储层孔隙度较高,裂缝发育,储层连通性好,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粒内溶孔,裂缝是主要的渗滤通道。中三叠统存在有四种优质储层:滩相藻砂屑白云岩储层、古岩溶储层、礁滩储层和热液白云岩储层。四川盆地中三叠统的勘探常以寻找滩相藻砂屑白云岩储层为目标。古岩溶作用能使储层物性得到有效的改善,因而古岩溶储层也成为近年来雷口坡组勘探的重要目标。龙深1井、中46井礁滩组合的确定预示着川西可能发育有礁滩储层。龙深1井、中46井、青林1井、涞1井、磨16、22井、女深2井、遂47井、营21井等多口井热液矿物组合的发现预示着川西、川中可能发育有热液白云岩储层。磨溪中三叠统气藏天然气为混源气,以煤成气为主,油型气为辅,其煤成气主要来自于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岩,油型气来自二叠系腐泥型烃源岩。中坝中三叠统气藏天然气也为混源气,但以油型气为主,煤成气为辅,其油型气主要来自二叠系腐泥型烃源岩,也可能有来源于更深层位的油裂解气,其煤成气来源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煤系烃源。磨溪和中坝气藏都具有烃源丰富、储层优质、圈闭形成早、保存条件好四个特征。磨溪T2l11气藏成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中~晚三叠世烃源岩持续生烃和幕式排烃;②晚三叠世末构造圈闭形成和印支—燕山期天然气聚集;③喜玛拉雅期圈闭最终形成,天然气爆发式成藏。磨溪中三叠统气藏成藏模式:通过异常高压产生的裂缝,龙女寺构造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垂向运移到T2l11储层,再侧向运移至磨溪构造,形成磨溪中三叠统气藏。中坝T2l3段气藏成藏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期—近地表孔隙建造期;②晚三叠世中晚期古背斜圈闭形成;③燕山期构造继承性发展—油气聚集;④喜玛拉雅期气藏最终定型。中坝中三叠统气藏成藏模式:位于彰明断层上盘的二叠系油型裂解气向上运移至雷三储层,位于彰明断层下盘的上三叠统煤成气,在往高处运移时,穿过彰明断层,侧向“倒灌”到上盘T2l3储层中,造成天然气的混源,形成中坝中三叠统气藏。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①丰富的烃源条件,良好的保存条件和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基础和前提;②古构造和古隆起对中三叠统油气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起着早期运聚指向的作用;③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