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转座子插入失活的方法,筛选得到7株胞外多糖缺失菌株,在MM(minimalmedium)培养基中,可以看到菌落形态有明显的差异。通过Arbitrary PCR的方法得到转座子插入两端基因的序列,确定得到的突变株分别为转座子插入与豌豆根瘤菌的pssP,pssN, cxo5基因高度同源的基因内,并且克隆得到天山根瘤菌完整的pssP基因。所用的转座子上含有无启动子的lacZ基因,在突变菌株中,除了lacZ方向与插入基因相反的ZJ10之外,所有突变株都有较高的半乳糖苷酶活性,说明pssP, pssN,cxo5是组成型表达基因。构建天山根瘤菌中的pssP::lacZ融合菌株,进一步证明pssP基因为组成型表达,它的缺失会导致菌株丧失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
选用另一个转座子构建ZJ5的转座子文库,筛选得到pssP基因的调节基因突变菌株,并用Arbitrary PCR确定pssP基因的调节基因突变菌株的转座子插入位点,该基因为双组分调节系统ActRS中的actS, 它可能调节pssP基因的表达。构建野生型天山根瘤菌及其pssP::lacZ融合菌株的actR基因敲除菌株,证明ActS不是通过ActR的调节来影响胞外多糖的产生。
天山根瘤菌中的胞外多糖与群体感应系统的作用不发生在pssP, pssN, exo5基因上。群体感应不调节胞外多糖的产生,胞外多糖合成能力的缺失也不会影响自体诱导物的产生,而且在豌豆根瘤菌中可以诱导pssTNOP基因表达的种子浸提液对天山根瘤菌中pssP, pssN, exo5基因没有影响。根毛吸附实验发现胞外多糖基因的缺失会导致根瘤菌在其宿主植物甘草上的根毛吸附量大大降低,同时生物膜的形成实验发现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的胞外多糖缺失突变株不能像野生型菌株一样形成丰富的生物膜,也从侧面证明了根毛吸附实验的结果,初步推测胞外多糖可能通过影响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的根毛吸附过程来影响其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