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落到社区:“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以广东南海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基本单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广大的农村地区不断被卷入城市化进程之中,一方面这些被包围在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无论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还是在居民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已与城市相差无异,但另一方面这些社区在管理体制、土地产权和所有制结构上都与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矛盾在这些地方表现的尤为明显。为了平衡城乡发展的差距,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许多城中村和城市边缘村落在政府的主导下实施了“村改居”。   本文从我国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加速的宏观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城市化影响下农村社区的非农化变迁,进而引出本文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村改居”社区变革及社区治理。文章首先介绍了实施“村改居”改革的背景与意义,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统筹城乡发展是“村改居”实施的社会背景,“村改居”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桎梏,理顺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延伸社区公共服务,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享。   接下来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南海区“村改居”社区治理实践的分析,阐述了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村改居”社区的独特性,包括城乡结合的地域环境、“亦城亦村”的过渡性、复杂流动的人口和管理的复杂。接着本文描述了“村改居”社区的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指出当前基层社区的治理困境在于基层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居民间信任不足、社区共识性规范缺乏、社区关系网络断裂、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等。   本文最后分析了南海区“村改居”社区改革和治理的实践举措与相关启示,实现“村改居”社区的良好治理,需要创新社区参与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打造城乡一体化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教育,提升社区发展的软实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传承问题:作为一门集体艺术,需要有组织的
在老龄化不断加快,农村老人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日趋增大,一系列的养老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解决好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
学位
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周恩来与罗瑞卿在红军时期相识,西安事变后又都去了西安/到西安后,周恩来剃掉了留了多年的胡须,罗瑞卿也剪去他那一头披肩发    周恩来和罗瑞卿的交往在20世纪60年代最为频繁,而他们的相识则在红军时期。  罗瑞卿早就听说过周恩来的名字。1926年,罗瑞卿考进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黄埔军校的分校。但是,当罗瑞卿进入武汉分校时,周恩来早已离开黄埔军校,到上海酝酿、组织上海的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