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往来密切。中日两国关系,有着文化与人员频繁交流的积极方面,也存在由侵略战争带来的不幸历史。自1931年以来的九一八事变至今,提及日本人的形象,尤其是日本军人形象,多数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凶暴残忍的侵略者形象。可以说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等文艺作品中的日本人形象构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惯于将现实中的日本人与刻板化的“日本鬼子“形象等同起来看待。战时至今的抗日题材以及反映中日关系的题材中塑造的日本人形象,是受到电影制作当下的历史政治背景等因素左右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时移世易,中日建交以及中日友好条约的缔结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好转,中国文艺界对日本人形象的演绎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的七十多年以来,大陆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塑造较之战后初期已经产生了多样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以时代的发展为脉络,划分为抗战时期至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转型期及进入21世纪以来至今三个时期,对中国大陆电影中日本人形象塑造的变迁过程予以考察。本文是基于比较文学异国形象理论的研究。在形象学中提及异国形象必然要结合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因此,本文从影响电影制作的历史政治背景以及形象构造主体的主观要素出发,以各时期代表性的抗战题材以及反映中日关系的电影作为分析对象,对其中的日本人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中国电影中日本人形象塑造的时代特征,并结合形象学探讨各时期日本人形象构建的原因。即,本文想要说明的问题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中日本人如何被书写,各代电影制作者所处的时代的主客观要素是怎样对日本人形象塑造予以影响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序章部分、立足于目前搜集的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试总结了各先行研究的论点与存疑之处,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的着眼点。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论证构造图。此外,作为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介绍,着重阐释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第二章中,先是整理了抗战时期至文革结束这一时期制约电影创作的历史政治要素。接着分两个时期分别探讨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恶魔”的日本人形象及其后到文革结束的时期内愚蠢的失败者这一“日本鬼子”固化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第三章首先探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电影制作的政治、社会背景。分别考察了中日建交友好氛围下的电影中军人及其它身份的日本人形象塑造中人性化的日本人角色设定的出现及原因。第四章中,联系21世纪初至今的中日关系发展现状及全球化进程所致国内电影市场的变化,通过对一些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电影实例加以分析,捕捉到了全球化时代电影中日本人形象塑造所显现出来的几种新的发展动向。此外还指出,近年的影视作品中美化日本倾略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电影制作者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传统的认识不足。通过上述四章的考察,终章在总结全文主要论点的基础上思考了电影之于中日友好交流的作用。安定健康的中日关系构建重在相互理解。我们对日本人形象的认识应突破过去的社会集体形象物的束缚,形成更加客观理性的日本,日本人观。电影等映像媒体应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