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习俗即民俗,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自古以来,民间习俗与村落共同体之间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许多村落共同体中,民间习俗以一种不成文法的形式起着村规民约式的控制和整合作用。目前学界一些学者认为,伴随着现代化对村落共同体的强势冲击,许多村落共同体面临解体的危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致使一些民间习俗在农村地区的传承濒临失传甚至中断的境地。祈雨祭是旱灾发生时人们为改变这种危机处境而举办的仪式,能够起到缓解人们的忧虑和恐惧,加强地方族群团结与认同的效果。据可考史料记载,东北农村地区天旱祈雨的民间习俗可追溯至清末民初。E村是典型的东北移民外姓村落,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辖域内。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促进了E村的经济发展,也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生活。而笔者田野调查时发现,在现代化的强势面前,E村的民间习俗并未呈现出一种全然崩溃的弱势姿态,而是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面貌,并在维系村落共同体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基于此笔者以2018年春季E村祈雨祭为个案,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以此论证民间习俗在村落共同体维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借此反思现代化背景下民间习俗延续的现实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创新点以及对国内外关于我国祈雨祭的文献研究进行了回顾。文章第二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从环境人类学和民族志角度对田野地E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生活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着重从宏观层次对E村民间习俗进行了描述。第二章以祈雨祭仪式为个案,着重从微观角度对祈雨祭的由来与发展、仪式前期的准备工作、仪式进行中的展演过程以及仪式结果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及原则、参与主体、集会地点、召集方式、时期安排、祭品准备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展演过程主要包括主庙仪式、游街走村、客庙仪式、返回主庙四个部分;具体仪式程序分为请神——降神——接神——参神——娱神——送神——辞神。从结果上来看,祈雨祭产生了祈雨未得和人工灌溉两个结果。第三章承接上文进一步剖析祈雨祭所内含的深层意义,主要从人类学仪式分析的两个经典视角——结构向度和象征向度入手,结构向度主要分为外部模式结构和内部信仰结构,外部模式结构分为分离阶段、阈限阶段和交融阶段,内部信仰结构大略可从村庙信仰、民间佛教以及巫术信仰三个角度理解;象征向度主要对仪式展演中所涉及的象征因素进行剖析,主要可从隐象征因素和显象征因素两个范围入手。第四章将E村祈雨祭与其所发生的社会场域——E村相结合,试图在村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论证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的E村祈雨祭在维系村落共同体的层面仍然具有缓和紧张情绪、增强共同体意识、释放村落冲突以及重建乡村公共性等方面的功能。第五章承接上文祈雨祭的另一结果——人工灌溉,进一步阐述民间习俗的延续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民间习俗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其次,民间习俗将现代科技纳入到自身的发展体系之中,并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面貌。由此,笔者提出科技越是现代化越是需要一种来自传统的厚重凝聚力,而民间习俗就是这种传统和厚重的意义之源的观点。文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该部分笔者进一步将民间习俗放入到一个宏观的层面:社会越是现代化,我们越是应该以一种辩证的视角去审视民间习俗的传承与延续,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