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国劳动立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解雇自由与解雇保护的争论。解雇自由旨在强调雇主的经营自主权,但不利于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护。解雇保护意在通过对雇主的解雇权予以限制,来对劳动者进行保护。伴随世界劳工权益保护运动的发展,解雇保护的必要性成为大多数国家立法机关的共识。本文对解雇保护制度的起源作了探究,并对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解雇保护制度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和与之相应的解雇保护制度的确立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脉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从一种相对固定化的用工模式向市场化的企业自主用工模式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称《劳动法》)的颁布形成了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法律架构,通过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起到了一定的解雇保护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逐渐显出了其不适应劳动用工市场发展现状的一面。法律规定之间的不协调、不完善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劳资关系也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向。相对于用人单位,劳动者处于绝对的劣势。近年来劳动合同短期化趋势加剧,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劳动者被用人单位随意解雇的现象很普遍,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普遍无法得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形成了社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称《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致力于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加大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的解雇行为,对劳动者进行解雇保护。《劳动合同法》对解雇保护的法律规制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依据,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方面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为四部分对我国劳动法制中的解雇保护制度进行了评析。第一部分是解雇保护的概述。介绍了解雇保护制度的起源、有关解雇自由与解雇保护的争议和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解雇保护制度。第二部分是我国解雇与解雇保护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总体阐述了解雇保护制度伴随劳动合同制度确立后在我国的发展。第三部分是《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关于解雇保护的规定及其比较分析。分解除劳动合同与终止劳动合同两种情况阐述了《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有关解雇保护现行规定的差异及其不足,并对此作了比较分析。由于经济性裁员的特殊性,本文对这种涉及一次解雇多名劳动者的情形没有探讨。第四部分是笔者对完善我国解雇保护制度的建议。包括对解雇保护主体的区分对待、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重新定位、加强工会组织在解雇保护中的作用和充分发挥劳动行政部门在解雇保护中的作用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