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1987年C.W.Tang发明双层结构以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可见光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固态照明等领域。相较而言,深红光特别是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发展相对落后。但深红/近红外发光材料在夜视仪、信息安全存储、光学通信等新兴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近年来研发新型高效的深红/近红外发光材料成为了有机光电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目前,适用于深红/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机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7年C.W.Tang发明双层结构以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可见光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固态照明等领域。相较而言,深红光特别是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发展相对落后。但深红/近红外发光材料在夜视仪、信息安全存储、光学通信等新兴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近年来研发新型高效的深红/近红外发光材料成为了有机光电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目前,适用于深红/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机材料主要包括给体-受体型荧光小分子和过渡金属配合物。但是,二者的大规模应用分别受到激子利用率和生产成本的限制。2009年,Adachi教授提出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虽然不含贵金属,但由于具有很小的最低单三重态能隙差(ΔEST),生成的三重态激子能通过反系间窜跃过程回到单重态,从而实现100%的激子利用率。因此,TADF被视为磷光和传统荧光的理想替代者,有望得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高效深红/近红外发光材料。本论文围绕着二氰基苊并吡嗪基元展开,通过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衍生得到了一系列高效得深红/近红外TADF材料,并对它们的热稳定性、光物理性质、电致发光性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不同衍生方式与材料性能间的关系。1.在第二章中,我们设计了新颖的基于苊并吡嗪的强拉电子基元APDC,并在其3,4号位通过苯桥引入给体二苯胺得到了TADF材料APDC-DTPA,在受激发时,由于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态的存在,具有深红/近红外的发射。由于HOMO/LUMO轨道的适度的重叠,APDC-DTPA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相应的器件同样表现出优异的性能。2.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同分异构现象对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通过在APDC的2,3号位衍生,得到了APDC-DTPA的同分异构体APDC-oDTPA,实验结果表明该工作中邻位连接方式的材料器件性能与AODC-DTPA接近,但光谱呈现出明显的蓝移。3.在第四章中,我们探究了增加给体的给电子能力对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通过将APDC-DTPA的给电子基团分别换成4,4’-二甲基二苯胺和4,4’-二甲基二苯胺得到了APDC-DMPA和APDC-DOPA。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由于给体给电子能力的提高,二者的发光较APDC-DTPA具有大幅度红移,纯薄膜中的光谱到了真正的近红外区域。同时,基于二者的器件还表现出较优异的器件性能。4.在第五章中,为了得到真正的近红外TADF材料,我们将给体基元换成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吩噁嗪和9,10-二氢吖啶衍生物,得到了APDC-DAdP和APDC-DPz P。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TADF性质,并且发光峰同上一章一样较APDC-DTPA有大幅红移。同时,由于给体的刚性增加,能有效减小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导致的能量损失,因此,基于二者的器件同样展现出很优异的性能。5.第六章中,我们探究了增大给体共轭长度对材料和器件性能的影响。通过在APDC上并入一个苯环得到了新颖的拉电子基元苊并喹喔啉(AQDC),同样在其3,4位通过苯环引入给电子基团,得到了TADF材料AQDC-DTPA和AQDC-DMPA。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苯环的引入增大了氰基和给体间的距离,使得光谱较APDC-DTPA有明显蓝移。但是由于苯环的引入,增大了材料的荧光量子产率,因此,基于AQDC-DTPA的器件表现出特别优异的性能。7.在第七章中,鉴于前几章中D-π-A-π-D型材料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D-π-A型深红/近红外材料APDC-TPA和APDC-PTPA,并对比了不同π桥长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系列D-π-A材料同样具有TADF性质,并且由于苯桥与APDC之间的位阻减小,同APDC-DTPA相比,而这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更重要的是,多增加一个苯桥能有效降低材料的ΔEST,因此,基于APDC-PTPA的器件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EPAC1、EPAC2的蛋白水平变化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 EPAC(exchange protein directly activated by cAMP)两个亚型EAPC1和EPAC2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随机分配54只SD大鼠(成年,雄性)到9个组中,包括:正常组,假手术组和7个ICH组,
目的本研究通过RNA干扰技术靶向干预OPN基因,观察OPN基因下调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SK-MES-1和OPN基因过表达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703的生物学行为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机制,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8例Ⅰ/Ⅱ期NSCLC及73例Ⅲ/Ⅳ期NSCLC组织中的OPN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OPN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Wes
研究背景和目的:巨噬细胞(Mφ)对机体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炎症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肿瘤中浸润的Mφ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其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TAM能够通过产生高水平的IL-6促进肝癌干细胞增殖;RNA聚合酶Ⅱ第五亚基调节蛋白(RMP)在肝癌细胞中呈较高水平表达,其可通过影响炎症因子IL-6的转录,从而对肝癌起始细
目的:在肿瘤患者血清中发现的肿瘤特异性自身抗体已被认为是肿瘤早期诊断,预测复发风险和评估治疗反应的潜在的标志物。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自身抗体作为胶质瘤诊断、预测复发风险及评估耐药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并预测MGMT蛋白的B细胞线性表位。方法:1.对MGMT蛋白进行叠瓦式切割,构建MGMT多肽库,建立稳定的MGMT多肽微阵列检测方案。2.血清样本
研究背景和目的:胃癌,是目前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胃癌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进步,治疗效果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5年的生存率仍然很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不清楚。胃癌干细胞是一些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与肿瘤恶性程度、耐药及转移高度相关。SPOP基因是一种高度保守性的基因,其缺失可能引起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前期研究已经发现SPOP在很多实体肿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EphA8的表达的检测,并以EphA8为靶点,研究调节EphA8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调控乳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明确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病理意义。方法:第一部分分析EphA8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1.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50例乳腺癌石蜡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含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制备组织芯
乳腺癌是由乳腺上皮细胞发生癌变而产生的恶性肿瘤,也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导致乳腺癌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尽管目前基于新的肿瘤靶标的靶向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乳腺癌术后的远端复发和转移性,导致了部分乳腺癌患者预后仍然不理想。因此,寻找乳腺癌治疗的靶标和预后标志物,探讨关键分子对乳腺癌发病的调控机制,研发特异性靶向治疗制剂,是近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成果还是在传统的计算机上用软件的方法实现的。当前计算机依赖的硬件架构是传统的冯诺依曼体系,在这种体系中需要将运算和存储分离成两个独立的单元,计算机在处理指令的时候需要不停地在这两个单元之间传输数据,这制约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能耗。反观人脑则可以用非常低的能量处理极其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大脑中有上万亿个神经元且每个神经元之间均产
相干结构(关联)是光场调控的一个重要自由度,通过光束相干结构调控,光束可具备一些奇特的传输特性,例如:自聚焦、自偏移、自整形、自分裂、自愈合等。由于相干结构调控可以引发这些奇特的传输特性,因此相干结构调控在大气激光通信、微粒操控、粒子俘获、光学成像、材料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相干结构调控在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应用。基于广义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研究激光束在自由空间和湍流大气中的传输
第一部分X染色体连锁的长链非编码RNAlnc-XLEC1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关联研究研究目的:一般情况下,人类基因组中大约95%以上的核苷酸都有转录现象。然而其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确只占了整个基因组的1~2%,这说明稳定转录的RNA中绝大部分是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非编码RNA又可以根据其长度被区分为microRNA和长链非编码RNA(本身不编码蛋白并且转录本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