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分区冷却因素对复合强度S形梁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g8872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传统的高强钢热成形零部件来说,虽然能够显著地提升汽车的抗撞击性能,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其超高的强度和硬度是现有刀具所不能承受的。这为成形件后续的加工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考虑到以上的缺点,在热成形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生产出适合汽车结构件承载的新技术——强度复合热成形技术。即在热成形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改变板料不同区域的冷却速率,影响相变的发生,从而生产出具有复合强度的汽车零部件。本文主要研究了影响S形梁性能的几个因素:模具温度、接触压强以及模具不同位置板料所受到的应力状态。此次实验中所使用的模具为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研发的S形分区冷却模具。此套模具分为三个模块:两端为加热模块,通过加热棒进行电加热,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00℃;中间模块为非加热模块,通过隔热石棉纤维布使其与加热模块进行隔离。在实验中通过改变模具的温度以及接触压强,使得板料不同区域的降温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终获得了成形质量较高且具有硬度梯度变化的S形梁。研究结果显示:(1)模具温度:模具的温度能够非常显著地控制成形件在此区域内的硬度以及金相组织成分。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成形件的在此区域的最高硬度可以达到531.45HV,其金相组织为全马氏体结构;而在温度上升到400℃时,其最小硬度却下降到268.15HV,金相组织基本上都是由贝氏体结构组成。与此同时,对于非加热模块区域而言,依旧能够获得全马氏体结构的组织。(2)接触压强:随着模具温度的降低,则需要较大的接触压强才能够生产出成形质量较好的S形梁。如果成形件为全马氏体结构或者全贝氏体结构时,接触压强对材料性能影响较小。然而当组织结构是由马氏体和贝氏体混合而成的时,如果模具温度为20℃时,随着接触压强的增加,马氏体体积分数越大、硬度越高;当模具温度高于200℃时,随着接触压强的增加,贝氏体体积分数越大、硬度降低。(3)应力状态:在内外圆角侧壁区域,板料成形过程中所受到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而压应力能够抑制马氏体的相变,拉应力是能够促进马氏体的相变。通过本文的实验研究,改进了传统的高强钢热成形工艺,考察了模具温度、接触压强以及应力状态对于分区冷却热成形技术的影响,实现了通过模具分区冷却热成形生产出具有硬度强度复合性能的S形梁。为强度复合热成形技术在汽车工业现实生产中奠定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及句子结构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词法和句法。中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率。然而由于英、汉语法有所差异
我国的公路桥涵建设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及圬工结构,由于其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使得结构特性良好的钢波纹管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公路桥涵建设中。钢波纹管的波纹结构具有较强的
该项研究相继在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进行,首先对两国特别是两个首都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考虑了日本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之后,结
设置UV-B滤光减弱、UV-B辐射增强和自然光(对照)3组模拟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UV-B辐射处理下,亚热带典型木本植物杨梅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光谱反射率及光谱特征参数,研究UV-B辐
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自动化、新型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检测、环境保护等领域。在无线传
随着工业领域对大尺寸高精度测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三坐标测量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要求。现有的大尺寸坐标测量系统中,如激光跟踪仪、激光扫描仪、室内GPS系统等,测量时更加方便快捷,无需导轨,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激光扫描仪在进行测量时由于测角精度与测距精度不高,导致测量精度不高;激光跟踪仪进行测量时需要合作目标且并不是严格的非接触测量,特别是对于高精度、非接触式绝对测量,并不能完全地满足测量要求。调频
学位
本文对建筑施工技术中技能理念的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首先简要概述了建筑施工中节能理念的作用,其次详细深入阐释了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接着笔者在结合自身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该文以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理论及进化算法为基础,研究了轴砂故障进化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98开发了一套机车车辆滚动轴承故障神经网络诊断
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是当今自动控制发展的热点与难点,是现代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的集成.它是在传统DCS基础上进行全数字、全分散、全开放改造发展起来的,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