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随着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升高,T2DM特别是糖尿病并发症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安全。糖尿病并发症中致残、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导致的截肢,而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病变性质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现、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厚或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独立危险因素。过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造成,但最近发现,高尿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HUA)与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且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为此,本研究拟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不同水平血尿酸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探讨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现及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河南电力医院就诊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并收集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尿酸(SUA)等生化检测结果,根据血尿酸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男性≤416μmol/L,女性≤35 7μmol/L)与 B 组(男性>416μmol/L,女性>357μmol/L)。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检查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1)A组有195例,B组有105例;A组的男性比例明显小于B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B组,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FPG、HbA1c均明显低于B组,而HDL-C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BMI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2)本研究中检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103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检出率为34.33%(103/300)。A组检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1±0.46)mm,B组检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15±0.67)mm;A组检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检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58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检出率为29.73%(58/195);B组检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45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检出率为42.86%(45/105);A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P<0.05)。(3)本研究中检出颈动脉斑块形成47例,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15.67%(47/300)。A组检出颈动脉斑块形成24例,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12.31%(24/195);B组检出颈动脉斑块形成23例,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21.90%(23/105);A组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明显低于B组(P<0.05)。(4)通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了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TC、TG、LDL-C、HDL-C、FPG、HbA1c等因素影响后发现,血尿酸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有一定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较高,其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且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临床上应对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糖尿病患者予以重视,积极进行诊治,以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