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审美·超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im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种类型。二十年代的象征诗派和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与何其芳受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哀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线性时间意识。卞之琳受西方相对论以及意识流的影响在诗歌文本中凸显了相对时间意识。废名深深熏陶在禅宗的氛围中,讲究以顿悟的静止时间意识体验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一切。冯至与九叶诗派受里尔克、艾略特、叶芝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追求融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时间意识。   时间意识在现代主义诗歌文本意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审美主要有四个方面。水的物态特征与时间的特性相似使它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最为普遍的时间意象。水的物态特征不同,水意象所指涉的文化含义也有所不同。记忆的过去与当下的现在构成了现代主义诗歌中时间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型结构:“今--昔”对比。李、戴、何、卞等人注重“异”。冯至、穆旦等四十年代诗人注重“同”。做为一种观念的、审美的时间,诗性时间反叛物理性最主要的两种方式是跳跃和变形。时间的空间化包括记忆的空间化、时间意象的空间化、文本时间结构的空间化三个方面。   时间永恒与生命短暂的对比造成了古今中外诗人对于时间的焦虑感以及对于永恒的追求。现代主义诗人对于现实时间无意义的感知更增加了追求永恒的企图。中国现代主义诗人对于时间的超越之路大体有以下几种途径:宗教的、哲学的、审美的、现实斗争的四种超越方式。然而,在这些诗人的超越之路上布满了痛苦、徘徊、矛盾与挣扎。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一个重要侧影。
其他文献
因文化研究的兴起,围绕经典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在这场论争中,经典的维护者完全处于劣势。布鲁姆是经典捍卫者的代表,他所建构的正典理论在学界产生了颇大的反响与争议。布
作为《希伯来圣经》的序幕,创1:1-11:9在习惯上被称作“远古历史’’(Primeval History)。它主要讲述了上帝创造世界、又毁灭再造这个世界的故事。“上帝的暴力”(Divine Viole
当社会形态由生产转向消费,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逻辑促使生产者寻找一个能助其宣传商品信息、鼓吹商品价值的媒介,而图像,特别是发展迅猛的影视因自身优势,成为它们的最佳选择;而
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最薄弱但却是具有最多生源的重要环节,既体现出我国教育中的各种缺失和不足,又是解决教育尴尬现状最佳的突破口。小学教育增加英语这门学科,不仅有利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