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宜川人民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立足于时代背景和客观实际,对民国时期宜川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民国时期宜川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认为民国时期宜川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有: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民国成立后的乱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复兴、抗战时期出现蓬勃发展局面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宜川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宜川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指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和乡镇行政管理的具体机构是县署第一科和教育委员会,而学校管理主要由校长负责。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宜川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指出当时的小学教育形式包括县学、私塾、书院、学堂;中学教育主要是在1940年,由专员余正东主持,洛川、宜川、中部、宜君、铜川5县集资在洛川建立第三区联合中学,次年,在宜川县设立联立中学分校,9月,分校改为宜川县初级中学,招收学生360人;大学教育主要有:阎锡山在宜川创办民族革命大学、国立山西大学进驻宜川、延安大学也在宜川设立分校等;中等专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文章的第四部分论述了民国时期宜川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指出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不仅延续了宜川薪火相传的文脉与文统,为宜川培养了一大批治国理政的优秀人才,而且间接地支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事业,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丰富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