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盆地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uy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川盆地地处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银川盆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此外,由于在盆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管理,以及水资源开发模式的不合理,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因此,结合盆地的总体发展规划,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对盆地的水资源进行研究,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银川盆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前提是查清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银川盆地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清楚的,但对地下水资源至今还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评价。因此本文在对银川盆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均衡法对盆地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价,并计算了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银川盆地潜水水质较差,易污染,一般不适于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而承压水水质较好,水量大,不易污染,是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的理想开采层;银川盆地的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1.1814x10~8m~3/a,可开采资源量为16.4967x10~8m~3/a。 论文通过对银川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盆地内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引用黄河水进行农田灌溉,地下水资源虽然整体开采程度较低,但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局部地区的地下水已经超采。银川盆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以及生态用水等缺乏合理规划,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土壤盐渍化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地下水不同程度地污染,而且污染程度和范围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无论是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浪费现象都十分严重,用水技术落后,单方水的工农业产值相对较低。 针对银川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改善生态环境、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的原则,在对银川盆地按行政区划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建立了盆地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模型。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直到2020年,在总用水量未超过区内水资源允许使用量的前提下,盆地内的地下水开采量呈增长趋势,而地表水引用量则呈下降趋势,这不但有利于银川盆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基础,论文最后提出了银川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将AR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提高教学改革成效十分关键。文章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多媒体技术、职业教学教学改革,探讨
聚双环戊二烯(PDCPD)是由双环戊二烯(DCPD)通过开环移位聚合得到的一种新型、且具有优异性能的工程塑料,目前已经成为了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双环戊二烯的开环移位聚合特别
本研究以交通为切入点,以区域社会史为视角,以今桂林市行政辖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广泛搜集以碑刻为代表的民间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清代桂林的驿路、河道等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变迁以及桥梁、津渡、凉亭、关隘等交通设施的兴建与维护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梳理概括上述交通要素的倡修主体、兴建过程、建筑特色、地理分布、管理模式、社会功能等设施本身所蕴藏的基本信息和时代背景
<正>从公共管理角度探析发展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路径,并提出提高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加大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文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的互相渗透,凭借其成本及信息两大优势,为传统金融业务开辟新的渠道和市场,为开展小微金融提供便利,更以我国中小企业长期处于融资困境
土地整理作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土地整理中最重要的工程措施之一是解决农业生
本论文以环境资源的交易与管制为研究对象。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分析了我国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现行法律制度安排的缺陷和不足。第二部分主要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
河道作为自然界水体流通的大动脉,与城市工业发展、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河道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城市品质提升存在极
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两种基本反馈循环:土地持续利用→土地产出提高→产品供需缺口缩小→生态脆弱度下降→土地持续利用;土地不持续利用→土地产出下降(短期内可能提高)→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终归宿,呈慢性进展,无特效药物治疗、预后差,但院外规范用药、积极管理能明显延缓病程,基层卫生机构是管理慢性疾病最佳场所,而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