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生活的场所和生活的资料来源,随着人地矛盾的凸显,其作用、特征以及出现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土地景观的改变、土地资源的破坏、土地质量的下降都是呈现出来的土地问题,正确处理好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土地利用景观进行优化升级等都是当今社会亟待关注并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加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巴南区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1995年、2002年、2009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图像增强等步骤的预处理,再通过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方式,提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感兴趣区加以解译,完成了各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类型分成了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共六类,从维度和尺度上进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分析。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面上分别选取了选取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指数(MSI)、景观百分比(PLAND)、聚集度(AI)、斑块连接度指数(COHESION)和斑块数量(NP)、分离度指数(SPLIT)、景观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CONTAG)等景观指数。在维度上,依据DEM数据提取巴南区的高程和坡度信息,利用Arcgis空间叠加功能将分好的高程和坡度等级与各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相叠加。分析了在不同高程和坡度等级下的景观指数变化特征,同时构建了地形位指数,研究各景观指数在地形位指数上的分布。在尺度上,将研究粒度共划分为15个尺度,计算了不同景观类型在各尺度上的分布指数,然后依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源地阻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阻力差值表面,结合巴南区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巴南区的景观生态阻力进行评价,并针对不同生态区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林地在巴南区的土地利用景观中比重最大,与耕地的比例和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建设用地比例从1995年的6.48%上升到2015年的11.92%,增长速度最快。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在下降,耕地斑块则越来越零散,各景观的聚集程度在降低,景观之间的连通程度也在降低,景观朝多样化趋势发展。(2)景观格局地形梯度差异明显。在高程上,巴南区低高程区以水域景观为主,高程较高的区域以林地和耕地景观为主。高程在200m以下的景观破碎程度在降低,景观的聚集程度在提高;200m到400m的景观破碎程度在降低,聚集程度在降低;400m以上的景观破碎程度在增加,聚集程度在降低。在坡度上,坡度在6°及以下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景观为耕地,景观破碎程度在降低,景观的聚集程度在提高;6°以上则以林地为主,景观破碎程度在增加,在景观的聚集程度上,6°-15°区域在提高,15°以上区域在降低。在地形位上,耕地、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高程大、坡度大的高地形位区域,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则主要分布在高程低、坡度小的低地形位区域,符合土地景观的客观分布情况。(3)景观格局尺度差异明显,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在景观百分比指数上,除草地外,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年的曲线都有明显变化,六种地类的景观百分比曲线呈现先平缓后波动的变化,各年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各土地利用景观的MSI指数在30m-120m的粒度研究单元内相对保持一致,而AI指数在60m-450m的粒度研究单元内变化趋势相对保持一致。随着研究尺度单元范围的增加,各景观斑块数量有所减少,形状趋于规则化,破碎化程度在降低,对于精尺度下此区域的景观水平指数研究的适宜粒度应为30m-60m。(4)景观生态功能的区划。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巴南区景观生态阻力评价模型,尝试引入了土地景观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从地形、土地覆被、社会经济以及综合指数等方面进行了生态源地阻力评级体系的建立,更加全面的对阻力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也为最终巴南区景观格局的生态区划分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景观格局生态阻力模型的计算,最终分为了三个生态功能区。西部生态维护区是巴南区核心的城市发展区和重庆市南部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应以维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为主,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涵养水源,保护长江环境,依靠城市绿地、山地林地为城镇建设用地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部生态调控区承担着提供生产保障、生活保障、生态保障的责任,以生态调控为主,在吸收新的经济发展机会时,加强生态环境的调控,合理规划发展用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避免出现因征收占地促发展的目的而导致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混乱。东部生态保护区具有天然的生态屏障,应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工作方向,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行重点开发,保证农业生产,全面保护的生态发展战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优化村镇用地布局,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