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真正的课堂复杂多变、充满挑战,课堂突发事件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是任何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恰当的处理对于教学资源的精彩生成和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课堂突发事件,教师是否做出恰当的处理,对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研究聚焦“课堂突发事件”。所谓“课堂突发事件”,特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在教师预设之外,急需教师迅速做出反应和灵活处理的复杂情况或事件。研究首先针对小学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从课堂突发事件三大类中,选取8种典型情境案例并设计成开放式问卷,借助“国培”契机发放问卷共63份,回收57份;其次,编制教师问卷和访谈提纲,就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5份;再次,为了解教师应变方式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提纲对20名大一新生进行回忆式访谈;第四,根据以上分析归纳出处理效果在应然和实然层面的差异及原因;最后,归纳本研究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一)研究表明1.教师对于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的现状不容乐观,高达70%的教师仍缺乏课堂应变机智,无法把握和利用课堂突发事件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调查显示,8种情境下教师的应变方式呈现出程度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于机智型教师总能临危不乱地通过因势利导或设疑激趣等具有生成性、引导性或教育性的方式扭转乾坤。在很多情境下,大部分教师常常选择忽视、批评等打压式、口令式、敷衍式的消极方式。如面对不相关插话,高达82%的教师选择忽视、简单回应或批评等消极方式。2.教师对于课堂突发事件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对学生发展及师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1)两类不同的处理在学生的学业目标达成、情感体验和交往适应上产生的影响:一是消极处理,如忽视、掩饰,批评、惩罚。消极处理无法把握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真正的受到教育,最终结果也是背离了教师的初衷。二是积极处理,如因势利导、巧施德育、设疑激趣、幽默化解。积极处理的效果就是,发出什么样的行为往往也能收获到与之一致或更意想不到的效果。(2)通过访谈、观察及文本分析发现不同性质的应变方式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走向:一是积极影响: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师生感情,最终有助于建立民主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二是消极影响:师生关系更加紧张或疏远,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值得反思。3.针对课堂突发事件,教师的重视不够、反思不足,缺乏自制力和生成力,压力过大、管理类培训不理想等因素,成为制约大部分教师课堂机智应变的主要障碍。调查显示:在对待应变方式的反思上,多数教师重视不够,而且42%的教师习惯于推卸责任;自制力、整合生成力(28%、29%)欠缺;来自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和任务会影响课堂决策(72%);当前的课堂管理类培训并不理想,表现为重视度不足(17%)和培训数量不理想(50%);在学校理念方面,33%的学校仍看重成绩和升学率。4.师生在立场、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是导致课堂突发事件不能沿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的主要障碍。师生在处理效果上产生差异的直接原因:教师是否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能否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二)改进建议为了综合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水平,挖掘课堂突发事件蕴藏的丰富资源。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意见和建议:1.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深入开展课堂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不断提升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操作能力为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典型案例,帮助教师能有意识的把握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不断丰富教师的课堂应变技能技巧,形成有效而实用的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或体系)。2.以提高课堂应变水平为目标开展专题教研,营造相关的交流学习和研究氛围可以采取“学校内部研讨→诊断并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应用实践→反思后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对于新手或普通教师,更要要主动寻求经验型教师的课堂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启发。3.智慧而有效的课堂应变,需要相应的学校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诸如建立健全课堂管理的实施和评价体制;促进学生评价方式多元化,保证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等等。4.加大课堂管理培训力度、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专业指导和引领,帮助教师将他人处理突发事件的成功的间接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为此,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要做到理论、实践与教研相统一;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实际需要;课程的实施和呈现要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教学注重互动交流;重视课后反思和总结。5.激发教师立足课堂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实现思想与行动的协调统一首先,转变观念、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有意识地培养生本意识、资源敏感和整合意识及反思意识;理性看待突发事件;充实知识引领学生思维;有意识的提高各种应变能力;主动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其次,立足实践,应用创新:预防是前提;爱心与尊重是基本原则;掌握方法和艺术,随机应变是解决途径;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是最终归宿;自我反思与改进是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