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西天山博罗霍洛山南坡志留系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岩相学、岩石组合、生物化石面貌、地层接触关系、沉积构造环境等方面分析,对测区该套沉积地层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近几年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尼勒克县城东北博罗霍洛山南坡出露的大范围志留纪地层,是一套正常海相的陆源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本次研究结合该套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相及生物化石面貌,将其划分为早志留世尼勒克河组(S1n),中志留世基夫克组(S2j),晚志留世库茹尔组(S3k)和晚志留世博罗霍洛山组(S3b)。2.首次发现区内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S3b)与上泥盆统于赞组(D3y)在尼勒克水泥厂附近为断层接触。此断裂为伊犁盆地北缘断裂,分隔了伊宁地层小区和博罗霍洛地层小区。3.尼勒克河组岩石组合为一套浅灰—浅灰黑色极薄—薄层状(含泥)含碳钙质粉砂岩,镜下常见碳质纹层;基夫克组为一套薄层—厚层状浅灰—浅灰绿色碳酸盐岩夹陆源细碎屑岩建造,本次研究采集到大量的珊瑚、腕足类及层孔虫类化石。珊瑚类:Amplexoides cf.borohoros-haensisCai、? Halysites sp.、Taxopora sp.、Pycnostylus sp.、Favosites of.forbisi Ed-wardset Hai-me、? Amplexoides sp.、Pycnostylus minor He、Mesofavosifes orientalisy(u|¨)、Taxopora cf.sa-rairica Mironovao。腕足类:Schellwienella sp.、Isorthis? sp.、Spirigerina sp.、Atrypa Sp.。层孔虫类:Paramphipora sp.;库茹尔组岩石组合为以浅灰绿色极薄—薄层状(含泥)钙质粉砂岩为主,夹条带状(含钙质)细粒岩屑砂岩、粉砂质钙质泥岩;博罗霍洛山组岩石组合特征明显,为一套以紫红色为主夹浅灰—浅灰绿色的薄—中层状粉砂质中—细粒岩屑砂岩、钙质粉砂岩,有时见粉砂质泥岩和泥灰岩夹层。泥灰岩中采集到珊瑚化石:Mesofavosifes Simils(Sokolov)、Alveolites sp.。4.本区这套志留纪地层无论在岩性组合,还是生物面貌、沉积相等方面均可以与邻区进行对比,地层的划分是有充分依据的。5.依据岩石组合、生物化石和基本层序分析,可知:尼勒克河组为处于浪基面以下,基本不受潮汐和风浪影响,水动力条件极弱、水体滞留产生还原条件的浅海—半深海相含碳质细碎屑岩沉积环境。基夫克组中生物以小个体的底栖珊瑚、腕足类为主,并有藻类、海百合、棘皮类等存在,生物局部富集;碳酸盐岩类型以含陆源碎屑泥晶灰岩为主,并且有较多的陆源细碎屑岩夹层,故其沉积环境应为浅海海岸(滨海)潮坪相沉积,并且位于潮下带低能环境,气候温暖湿润,水体清洁、动荡小。库茹尔组岩性组合单一,沉积构造现象较少,黄铁矿晶体常见,为典型的还原条件下较稳定的浅海粉砂泥陆棚沉积环境,水体相较尼勒克河组为浅,但较基夫克组略深,受到风浪和潮汐作用影响不大。水平面的变化周期长,并且变化幅度小。博罗霍洛山组应为滨海(海岸)—浅海相沉积环境,岩石颜色整体显氧化浅紫红色,并夹有浅灰一浅灰绿色。水体动荡,变化频繁,经常受到潮汐、风浪的影响,有时可见堤岸垮塌沉积构造。还偶见有厚度不大的碳酸盐岩夹层,并含有珊瑚类底栖生物化石,为海底洼地的碳酸盐岩沉积。6.综上所述,区内志留纪沉积构造背景为明显的被动(稳定)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特征,存在大量的陆源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而并无前人研究的“博罗霍洛古生代复合岛弧带”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的较多火山岩建造,也未发现有代表活动大陆边缘基本特征的“火山弧(岛弧或陆缘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B型俯冲)”三者共生的沉积序列标志。结合区域内寒武系、奥陶系等资料,以及新发现的晚泥盆世火山岩地层和侵入岩,应当对博罗霍洛地区的早古生代沉积构造背景进行重新认识:中奥陶世含少量火山岩的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沉积之后,晚奥陶世—晚志留世本区均为稳定的被动陆缘浅海盆地沉积模式,并不具备复合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沉积,而是盆地整体缓慢的抬升或沉降,发生海退或海进。其沉积的陆源物质来源主要来源于南侧的“伊宁古陆”。志留纪末—泥盆纪初,加里东运动末期,本区构造背景发生重大改变,进入活动大陆边缘沉积模式。故“博罗霍洛古生代复合岛弧带”这一名称过于笼统,应当只局限于中奥陶世这一时期,中奥陶世之后为稳定的陆缘浅海盆地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