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论述了山水诗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条件。认为山水诗产生于中国古代强调物我同一、相生相和、同类相昭,注重整体和谐、整体观照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其现实条件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认为能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或理想的“隐”的活动与仕宦阶层、教徒和文人士大夫的各种“游”的活动,以及在“隐”、“游”的过程中对自然山水作一定描写的诗歌,是为山水诗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论述了山水诗的审美特性。山水诗立于“天人合一”,又表现“天人合一”。在自然形态与诗人主观情感之间发生交接的差异,使山水诗表现出壮美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山水诗人通过观赏与描写万象纷呈的自然物态把握宇宙生命本体“道”时,使山水诗表现出色彩、声音、空间结构等形式美特征。诗人受儒、道、佛不同文化的影响,使他们的山水诗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思想实质。最后论述了山水诗对旅游建设的意义。山水诗因其艺术性和文化性,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丰富旅游风景区的内容和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提高风景区的知名度与对风景区的宣传或推介;对丰富旅游者的知识和阅历,提高审美修养与环境保护意识有重要意义。并对山水诗在旅游活动中的导游性与民族文化交流的中介性作详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