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拥有全新的课程理念,具备鲜明的课程意识成为人们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教师的课程实践而言,虽然教师的课程意识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觉醒,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而言,大多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倾向于把“课程”看成是学科或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单一,课程观仍很模糊。而在主体意识上,教师对主体性认识的不明确,仍然使得教学走向了两种极端,一种是虚假的主体性;另一种则是对学生主体的压制和忽视。在生成意识上,教师仍然很难摆脱过去最终引向预设的目标意识。在资源意识上,教师存在着对课程资源的过于简单化的认识,虽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有所重视,但在实践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太过单一,资源意识仍然非常薄弱。针对实践中教师课程意识上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以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以来的纵向历史沿革为序,从“防教师课程”到“教师成为课程创生者”的角度,对教师课程意识不断被关注的过程进行有关研究成果的简要梳理,并借用了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术语说明教师课程意识的现实存在和发展方向,并指出“创生型课程意识”即为教师课程意识走向“自为”后的应然状态,具有自觉性、批判性、生成性以及反思性等质的规定性。然后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课程意识分成了四大基本构成要素: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主体意识;生成意识以及资源意识。并围绕这四个基本要素对一所学校的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现状进行了实践调查和访谈记录,以期在整体的轮廓上对教师的课程意识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了课程行动研究以及后现代课程观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获得促使教师创生型课程意识形成的启示和思路,并从跨学科的角度尝试性的提出促使教师“创生型课程意识”形成的思考和建议。我们认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解放学生和自我的主体性、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以及培养研究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等都有利于教师“创生型课程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