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普通住宅户型研究(1995—2004)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qing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始迅速发展。1994年随着国家加大推行住房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国城市住宅进入了一个新的市场化、产业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住宅的建设量空前,而且住宅的空间形态和居住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正是对这一时期(1995年以降)的城市住宅的户型研究。但是笔者以为,在这场深刻的转变中,主流建筑学理论正在失去它的阐释和批判能力。本文试图绕开这种人本主义的学术思想,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从生产体系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入手,揭示住宅空间形态在商品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中的意义。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对城市人日常生活形态的整理和分析。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调查研究,找出大城市普通人生活实态和生活观念上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它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偶然性关系。这种偶然关联使我们抛弃人本主义视角去理解它们的形成。于是研究视角转向结构:生产和权力。我们看到这种日常生活形态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恰恰是生产体系的利益所规定的。但是通过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运作这种生产体系所型塑的生活又投射为普罗大众的幸福生活。 2.对1995年以来我国大城市普通住宅空间形态的分析。通过对几个大城市的普通住宅进行抽样统计,发现普通住宅呈现的趋同现象。根据统计结果找出“普遍户型”这一原型,并绘制了普遍户型的谱系图。进而,研究揭示了普遍户型在居住质量上的种种特征与局限,从建筑理论上讨论了这种居住与生活需求之间联系的偶然性,也简要地描述了普遍户型出现的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性。这些说明普遍户型其实也只是一个颇具偶然性的选择。 3.对住宅户型的编码分析。笔者将叙事学、符号学与建筑学相结合,对住宅编码的机制、功能、策略以及在具体空间实践中的法则进行详细地分析。我们看到前面提到的种种偶然性都被住宅编码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欣然以赴的必然生活。而且这些编码的书写法则都被内化于人们的“主动”实践中,于是生产体系的意识形态运作从家庭生活中隐去,只留下人们“自在自为”的“幸福生活”。 经过这三方面的分析,构成了对当下基于在市场机制和技术理性之上的城市住宅产业的批判。也构成了对建筑师身份、工作目的和策略的反思。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粗浅的研究让人们看到多样化生活是怎样被生产体系的意识形态约束为“普遍生活”,而这贫乏的“普遍生活”又如何被住宅的编码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多样性”幻象。
其他文献
暮春时节,树下残花满地。我停下了脚步,伸出手,摸了摸枯旧潮湿的树皮,微微抬起了头。青灰色的天不知何时飘起了雨。远山空蒙,似水墨晕染。已过了草长莺飞的三月,她却只是略施
期刊
  地图符号的自动识别是实现扫描地图自动数字化的关键技术。近十年来,经过世界各国该领域的专家和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在地图符号尤其是点状符号的识别技术与方法上取得了突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旅游相关利益主体诉求意识逐渐觉醒、社区居民与营利投资者之间矛盾加深、非政府组织与公众参与热情的兴起等,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情况,迫切
都市地区作为新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也存在内部空间发展的不均衡,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极少见诸文献,并且既有的相关研究思路与框架也不适于实现这一科学命题研究视角、研究
在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中,由于超市的规模庞大,客户的背景、收入、年龄、教育程度、行为特征的不同,对商品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个性化、差异化的趋势,因此必须根据客户的特点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关键阶段。面对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的局面,为积极推进国家“十三五”计划提出的构建外经贸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一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生态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生态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针对干旱区生态环境特点,提出本文生态风险评估的遥感定量方法。  本研究以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和新城发展战略,标志着北京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型。北京郊区将作为北京空间结构未来发展的重要地域
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目的就是使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眼的视觉能力,通过目标在影像平面的二维信息恢复其在三维空间的特性,在这一点上摄影测量的研究目的和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目的是
介绍了一种基于电液比例技术的防爆液压提升机提升速度微机控制系统,它是在原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电液比例换向阀及微机控制系统,采用闭环控制及PID控制算法以确保系统反应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