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以思想批判为逻辑起点,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以科学维度为理论支撑、以价值维度作为对未来社会设想的最高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发展。“和谐社会”思想在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历史主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取得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们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品质,既是创新精神的倡导者,又是创新精神的实践者,其过程和经验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等诸多关系。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身心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追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而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就是引导和推动中国的发展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从不协调走向相对协调,最终实现新的平衡和协调。因此,就要正确处理好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把全面发展与有序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