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作者作为“自我”在构建“他者”形象时,由于对他者的曲解、夸张与想象,引发了形象变异,这种变异就是形象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作者在作品中构建的“他者”形象凝聚了作家个人的复杂情感,体现出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巨大文化差异。形象学探究的是这些形象的创作过程和规律,并分析其中包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取代原作者成为新的注视者和“自我”,而通过原作传达出来的异国形象成为被译者注视的“他者”。由于译者在翻译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会从“自我”的角度对“他者”形象进行重新审视,并重新塑造出新的“他者”形象,从而导致译文中的“他者”形象与原文的形象相比发生变异。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更是中国武侠文化与传统历史文化之集大成者。本文将金庸《射雕英雄传》的郝玉青英译本作为研究案例,将《射雕英雄传》原作中的文化形象分为“武”形象、“侠”形象与历史文化形象三个类别,并从形象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三类“他者”形象如何在译作中被观察、想象和重塑,从而发生变异的过程以及背后的原因。按照形象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分别从文本内部的词汇、等级关系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以及文本外部的社会集体形象物和译者研究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在词汇方面,译者主要使用音译、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词汇,从而重塑“武”形象和历史文化形象。在等级关系方面,译者通过使用委婉词汇,扩大原作中的等级关系来重塑“侠”形象和历史文化形象。在故事情节方面,主要采用删减和改写的方法进行情节调整,重塑三类文化形象。译者在译作中对三类“他者”形象的重塑受到其本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以及“自我”对于异国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异国的想象和“自我”身份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取代原作者成为新的注视者和“自我”,而通过原作传达出来的异国形象成为被译者注视的“他者”。由于译者在翻译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会从“自我”的角度对“他者”形象进行重新审视,并重新塑造出新的“他者”形象,从而导致译文中的“他者”形象与原文的形象相比发生变异。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更是中国武侠文化与传统历史文化之集大成者。本文将金庸《射雕英雄传》的郝玉青英译本作为研究案例,将《射雕英雄传》原作中的文化形象分为“武”形象、“侠”形象与历史文化形象三个类别,并从形象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三类“他者”形象如何在译作中被观察、想象和重塑,从而发生变异的过程以及背后的原因。按照形象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分别从文本内部的词汇、等级关系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以及文本外部的社会集体形象物和译者研究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在词汇方面,译者主要使用音译、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词汇,从而重塑“武”形象和历史文化形象。在等级关系方面,译者通过使用委婉词汇,扩大原作中的等级关系来重塑“侠”形象和历史文化形象。在故事情节方面,主要采用删减和改写的方法进行情节调整,重塑三类文化形象。译者在译作中对三类“他者”形象的重塑受到其本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以及“自我”对于异国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异国的想象和“自我”身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