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外语教学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MAFLT)也成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 MAFLT发展状况如何?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和教师虽然已经从硬件设备、软件开发、教师技能等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些问题,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对MAFLT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专门讨论非语言符号在MAFLT中的作用和特征。其意义有二:理论上,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和丰富多媒体和非语言符号综合利用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实践上,能帮助外语教学工作者充分认识非语言符号的作用,从而积极利用非语言符号优化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回顾多媒体的发展和非语言符号的研究状况之后,我们指出MAFLT是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多媒体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非语言符号在MAFLT的应用,而对非语言符号功能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将对MAFLT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首先对MAFLT和非语言符号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在综述国内外人士的研究成果之后,指出多媒体系统有以下功能特征:庞大的记忆系统和超媒体软件、丰富的信息表达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创造真实的交际情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了非语言符号的四个特征:可靠性、言简意赅、信息丰富以及艺术美,并认为这两种特征的结合运用将有利于提高外语教与学的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非语言符号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及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我们对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55名本科生和广西宾阳中学的76名高三学生进行了专题性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非语言符号的应用有助于优化听说读写教学。同时也发现目前MAFLT中存在非语言符号运用不当等问题。因此,我们指出必须以传播学、传播美学、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多媒体教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1)利用非语言符号优化教学材料。从传播美学理论出发,利用非语言符号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的特征,优化课件制作,刺激学生的审美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过程,从而使学习效果在审美过程中突显出来;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角度考虑,科学使用非语言材料,优化教学效果;以图式理论为依据,利用非语言符号优化教学内容,构建语言信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和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2)以传播学理论、教学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非语言符号控制教学过程,使非语言符号富有感染力和交际功能的特点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非语言符号优化课堂组织,为学生增加参与机会,活化整个学习过程。(3)依据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将非语言符号合理地用于MAFLT,并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完善MAFLT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WP=5>非语言符号如果得到正确使用必定是优化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非语言符号在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等方面都起积极作用。诚然,本文只是对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优化作用作了初步的探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联片教研是以实施新课程标准为目标,依托于校本教研,以校际合作、区域互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活动形式。在农村地区开展联片教研活动能够解决农村学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幼儿园游戏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近年来,游戏运用到课程的整合中,给幼儿园课程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把游戏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运用到课程中、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由美国心理学家 Seligman(1967)提出。是指一种习得的受挫的无力感。  本论文共包括三个研究。采用中职生学习习得性无助研究问卷、青
拖延行为是指对任务的延迟,特别是有关学习、工作或某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的拖延,在延迟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困扰。学业拖延便是拖延行为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学业拖延行
学位
该文总结剖析了新时期以来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作文教学体系,对构建合理的作文教学体系作出了现实和理论的思考,同时借鉴当代发达国家新的作文教学思想,提出了"发展型作文教学体
辽宁盼盼俱乐部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甲A俱乐部,8年来在经营上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从原来的“输血”逐渐转变成现在的“造血”,基本实现自负盈亏。但目前的经营和管理上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