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采用的内部评级计量方法建立在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代表了国际化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为商业银行改进信用风险计量技术、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重组风险管理流程提供了直接借鉴。实施内部评级法可以精确量化风险,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技术离新协议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随着国际竞争的需要及国内银行的业务拓展,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监管都离不开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国银行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上市银行,研究和实施信用风险计量技术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与标准法相比较凸显内评法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及优势,介绍美国商业银行和瑞士银行内部评级的最佳实践;回顾中国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发展,剖析目前现状与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差距,并阐述中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必要性。其次,详述一维评级核心技术—客户违约PD,以及中国银行违约概率模型的建立过程、初步成果及应用方向。提出创造违约损失率LGD的实施条件,建立两维评级的分析系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据支持,优化相关制度及业务流程等关于两维评级法的实施策略。再次,阐述内部评级法在中国银行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的决策支持作用,在信贷政策、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以及RAROC考核等组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是结论。基于违约概率的PD模型以及对交易进行违约损失率LGD的评级构成内部评级法的核心,目前中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尚未实现与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挂钩,评级的结果不够准确,不能精确量化风险,风险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内部评级法的建立存在较大的阻碍。中国银行应研究提高风险计量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以内评法为核心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分析模型,制定出与之配套的、有效的内部评级方法,优化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研究内部评级的应用方向和策略。通过实施内部评级法,最终实现符合新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