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我国目前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也是近年来水灾频繁、风沙加剧的根源。退耕还林还草是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耕地沙化为目标的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社会生态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而且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切入点,更是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重要措施。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的共生区。坡耕地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很大。坡地一经开垦,原有的自然平衡被破坏,坡面能量及物质循环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层厚度变薄;土壤质地粗粒化、石质化、母质化;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不断降低;降水入渗量减少;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使地表水和土壤迁移转化向灾害的方向发展,导致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就是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容易造成沙化的耕地,逐步停止耕作,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具体讲就是三类:第一类是25o以上的陡坡地,第二类是15o-25o之间的缓坡地;第三类是容易造成沙化的耕地。荒山造林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必不可少的内容。研究RS和GIS支持下的退耕还林(草)规划,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方法,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处于探索阶段。遥感可以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的情况下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地面植被状况进行监测跟踪。GIS软件可以通过建立三维数值地面模型准确模拟地面的形态,进行空间分析,准确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草)的位置和面积。本文根据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研究的内容、目标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空间数据的快速、高效、适时的分析功能,以系统性、可扩充性、通用性及可操作性为原则,建立地形分析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设计了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系统,并在该决策系统的支持下,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例进行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决策系统的应用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安定区需要退耕还林的坡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地理分布,其面积为20322 hm2,占坡耕地总面积的19.16%,其中因坡度大于25o而退耕的坡耕地有2965 hm2,因极度侵蚀而退耕的坡耕地为468 hm2,因坡度在15o和25o之间且为强度侵蚀而退耕的坡耕地为16889 hm2;需要造林的荒山65558 hm2。通过效益分析检验决策的可行性,解决了退耕还林还草中哪些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地理位置如何分布的问题,为RS和GIS技术用于退耕还林规划提供了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