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及其诗歌的“忧郁”基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na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德莱尔及其诗歌以“忧郁”的基调著称于世。本文便以“忧郁”为切入点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挖掘的是“上帝死了”之后带来的一种现代性文化危机。当那种切己的生命经验消失,剩下的只有荒诞的碎影,诗人目光所及之处到处是一片废墟,波德莱尔正是站在这片废墟之上,转身去救赎那消失了的审美理想。以关乎人的生存状态的眼光来研究波德莱尔,不仅对于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具有研究的意义,对于我们当下社会也有着借鉴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波德莱尔的审美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断裂,论“上帝缺席”的年代里,人的生命无所寄托,“生命经验”严重匮乏,审美理想退回到黑暗之中,现实世界陷入无信仰的状态。诗人的忧郁也正是来自于无信仰的现实世界与他遥遥眺望的审美理想之间的巨大张力。第二部分,主要借助苏珊.桑塔格“土星式的忧郁”,来阐释波德莱尔的忧郁基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孤独感。孤独是诗人在“人群”中的感受,“人群”的构成相当驳杂,成员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彼此之间的冷漠、欺骗与谎言让诗人无所适从。其二,焦虑感。在冷漠“人群”中的孤独引发了诗人对时代、对人本身的思考,作为时代的清醒者,诗人对此感到了焦虑。可以说,焦虑是他对生活最为直接的感受,是生命无法回归本真之际的焦灼,也是对现实秩序的一种反抗。其三,废墟意识。波德莱尔将巴黎勾画成一幅废墟式的末世图景,而废墟正是西方现代文明的隐喻,诗人所能做的就是用一种忧郁式的目光将这幅末世图景如实地记录下来。第三部分,以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为蓝本,分析其中的两个核心意象——“死亡意象”和“女人意象”,发掘其作品的忧郁基调。“死亡”是波德莱尔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意象,他借助“腐尸”、“骷髅”等丑的物象来震撼人的内心。“女人”也是诗人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意象,在他的笔下“女人”有时是理想的化身,有时又是现实世界的写照。“死亡意象”以及“女人意象”共同构成了“巴黎意象”。
其他文献
当今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飞快,城市建设也在不断的扩张,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拆迁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政府已经把眼光放在了由拆迁引发的行政补偿以及补偿纠纷等社会问题上
<正> 痱子又称汗疹,是夏季小儿最常见的皮肤病,为什么夏季好多发痱子呢?这是因为夏季天气闷热,皮肤的汗腺分泌大量汗液,以放散热量,当环境潮湿或冷水洗澡、擦身时,由于突然的
<正>"乌兰是我曾经的学生,也是我共事了20多年的同事,她的成长、进步,我都看在眼里。总结起来,乌兰身上有三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心中有书,一门心思想着教学上的事儿;二是
文章从思想文化的角度 ,梳理了中国人所熟悉的一些说法 ;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交通思想中七个基本观念 ,对这些基本观念的含义、作用以及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目的是剔除糟粕 ,
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内容管理系统(CMS),阐述了其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并以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图书馆的网站建设为实例,详细探讨了动
在信息时代,阅读已渐渐成为一个人提高其生存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外阅读习惯是学生
现在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困扰着无数家庭和社会的普遍问题,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着“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
<正>8月28日晚的滨州大饭店中海厅座无虚席,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在这里连夜召开联组会议,就《滨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六部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对
植被与气候及土壤的相关关系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大尺度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通常关注植被与气候的关系而忽略土壤与植被的关系。蒙古高原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从东北到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