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德莱尔及其诗歌以“忧郁”的基调著称于世。本文便以“忧郁”为切入点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挖掘的是“上帝死了”之后带来的一种现代性文化危机。当那种切己的生命经验消失,剩下的只有荒诞的碎影,诗人目光所及之处到处是一片废墟,波德莱尔正是站在这片废墟之上,转身去救赎那消失了的审美理想。以关乎人的生存状态的眼光来研究波德莱尔,不仅对于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具有研究的意义,对于我们当下社会也有着借鉴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波德莱尔的审美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断裂,论“上帝缺席”的年代里,人的生命无所寄托,“生命经验”严重匮乏,审美理想退回到黑暗之中,现实世界陷入无信仰的状态。诗人的忧郁也正是来自于无信仰的现实世界与他遥遥眺望的审美理想之间的巨大张力。第二部分,主要借助苏珊.桑塔格“土星式的忧郁”,来阐释波德莱尔的忧郁基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孤独感。孤独是诗人在“人群”中的感受,“人群”的构成相当驳杂,成员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彼此之间的冷漠、欺骗与谎言让诗人无所适从。其二,焦虑感。在冷漠“人群”中的孤独引发了诗人对时代、对人本身的思考,作为时代的清醒者,诗人对此感到了焦虑。可以说,焦虑是他对生活最为直接的感受,是生命无法回归本真之际的焦灼,也是对现实秩序的一种反抗。其三,废墟意识。波德莱尔将巴黎勾画成一幅废墟式的末世图景,而废墟正是西方现代文明的隐喻,诗人所能做的就是用一种忧郁式的目光将这幅末世图景如实地记录下来。第三部分,以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为蓝本,分析其中的两个核心意象——“死亡意象”和“女人意象”,发掘其作品的忧郁基调。“死亡”是波德莱尔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意象,他借助“腐尸”、“骷髅”等丑的物象来震撼人的内心。“女人”也是诗人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意象,在他的笔下“女人”有时是理想的化身,有时又是现实世界的写照。“死亡意象”以及“女人意象”共同构成了“巴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