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重要桥梁和中介,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怎样从萌芽到最终形成的过程,历时较长,经历几个时期的思想转变才最终正式确立,而由于文章内容有限,所以只能选取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著作进行分析,力求呈现一条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明晰线索,同时这个过程也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首先,青年马克思是信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是当他在莱茵报当编辑时,却发现要用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来对现实的利益问题发表看法很难,这就使他一方面在使用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来批判现实,另一方面开始了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马克思注意到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这一重要概念,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做是绝对理念自我发展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国家则是绝对理念的最高实现形式,所以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论断,“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接下来马克思开始了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受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影响,把抽象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并结合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同时发现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法权关系等都是受私有制所决定,进而开始研究私有财产的产生和发展。而在对劳动的研究中,使马克思发现了物质生产这一重大的范畴,他开始把物质生产当作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就发现了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这为“生产关系”科学概念的确立和唯物史观的形成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开始摆脱抽象的人性论,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人不仅对物质生产资料存有感性的依赖关系,人与人之间还要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发生必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在历史本身和运动的联系中去发现,而不能从人的本性中发现,这已经接近生产关系概念了。在接下来对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中,又使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对生产力和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作出考察,同时发现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这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创造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开始使用“交往形式”、“交往关系”来代替生产关系,阐述了生产关系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把私有制看作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它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从对私有制到对所有制进行研究,形成“生产关系”的前身“交往形式”,并对唯物史观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这一时期,唯物史观基本形成。最后,《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最终提出并运用了“生产关系”这一概念,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彻底诞生。这本书中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蒲鲁东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他用他的唯心主义思想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是合理的、永恒的。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经济关系,使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内容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即,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形成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唯物史观的诞生过程。因些研究和揭示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是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钥匙。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为逻辑线索,可以梳理出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演变轨迹,以及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要理清马克思生产关系是怎么样产生出来的,需要知道它产生的背景,包括马克思的思想背景,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